周天军:碳排放空间将在几十年内耗尽
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刷新纪录,达到17.24℃。北半球多个国家被高温炙烤,乾旱、洪涝及电力短缺随之而来。
在我国,高温同样袭来。自6月下旬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遭受多轮高温天气,北方多地气温超40℃。
“高烧”模式,也将全球变暖推至台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天军在接受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专访时表示,近期全球绝大多数地区都偏热。而根据相关报告,自1970年以来,全球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了至少过去2000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周天军看来,当全球增温2℃时,相对于增温1.5℃,将受到更多区域性的气候影响,包括洪水增多、平均降水减少而火灾频发。着眼未来,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就必须减少排放。“剩余排放空间会在几十年内耗尽,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气温频破纪录,全球高温天气显着增加
零碳研究院:近年来,夏天高温天气备受关注,到底是高温天气变多了,还是人们的反应更敏感了,或者说人们的认知更深刻了?
周天军:针对今年高温,迄今为止,华北地区的人们感受更为深刻一些。在华北地区,夏季气候通常呈现“先干热、后闷热”的特点,即在6月至7月初为“干热型”高温,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7月后期,随着夏季风推进、雨季来临,大气湿度增加,出现“湿热型”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