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津: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

二十大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卢哲)10月30日,为期三天的“2022在京台湾青年研习营”进行最后一天课程。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为研习营作了“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的专题讲座。王英津结合《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和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就中共探索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历程、探索两岸统一路径的历程、未来国家统一前景作了深入分析。

  首先,王英津梳理了中共探索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历程。他指出,早在本世纪初,大陆方面就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作过论述。譬如,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后经过中共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1·2讲话”、《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共二十大报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目前关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清晰认知,那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一认知的意涵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就是两岸未统一状态必须结束之时。中共对于二者关系的探索,前后经历近20年,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笼统到具体、由表象到深层的认识过程。

  同时,王英津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陆官方先后多次强调“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譬如,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2014年9月26日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均作了这一表述,“1·2”讲话和《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又分别重申了这一表述。大陆希望台湾方面不要回避两岸未统一的状况,应积极通过协商途径化解政治分歧。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为“在京台湾青年研习营”作专题讲座(中评社 卢哲摄)

  其次,王英津梳理了中共积极探索两岸统一路径的历程。他根据大陆主张解决台湾问题方式的演变,将1949年以来推动两岸统一的历程划分解放台湾时期、和平统一时期、和平统一再探索时期三个阶段。王英津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1月1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此为转折点,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由解放台湾转向和平统一。在这一时期的前半段,随着国际局势走向缓和以及国内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大陆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建设,而淡化了军事建设,致使大陆军事实力增速有所减缓,进而导致那一时期“台独”势力错估情势、不断挑衅。

  王英津特别强调,1999年是另一个转折点,大陆对如何实现和平统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识的转变受同年5月8日发生的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和7月9日发生的李登辉炮制“两国论”事件影响较大。面对美国的霸权和“台独”的挑衅,大陆痛定思痛,认识到祗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保障和维护地区和平;否则,反对“台独”与实现和平统一只是一句空话。自此之后,大陆的国防预算逐年递增。事实表明,二十多年来大陆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在震慑“台独”发面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英津指出,自“1·2”讲话后,大陆进入了促统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继续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同时做好采取非和平手段的准备。从当前看,两岸和平统一的空间正在遭到美国和“台独”势力的“蚕食”,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台湾方面持续拒统,目前看不到台湾当局会同大陆商谈统一的任何松动;其二,美国不会允许台湾当局与大陆商谈统一问题。台湾唯美国“马首是瞻”,倘若未经美国同意,台湾不敢擅自跟大陆接触商谈。这在客观上无疑增大了和平统一的难度。为此,中共二十大报告重申“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以应对来自美西势力和“台独”势力的挑战。

  截至目前,大陆仍没有放弃和平统一。大陆之所以反复强调和平统一的价值和意义,是因为和平方式是实现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最佳方式。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现代化战争,其打击和毁灭程度更是惨烈,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

  最后,王英津指出,关于大陆推动和平统一的路径,目前呈现出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大陆先后颁布惠台措施31条、26条、11条、农林22条,努力为两岸统一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但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民心工程,不能对融合发展的效果“期之以骤”;二是推动两岸民主协商。“1·2讲话”、《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共二十大报告反复呼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但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客观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蔡英文当局的人为阻挠。这样的结果,会让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进一步丧失。下一步如何争取两岸和平统一,其前景和方式又将如何,不仅是大陆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台湾面临的新课题。

二十大现场(中评社 卢哲摄)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卢哲)10月30日,为期三天的“2022在京台湾青年研习营”进行最后一天课程。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教授为研习营作了“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实现国家统一”的专题讲座。王英津结合《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和中共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就中共探索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历程、探索两岸统一路径的历程、未来国家统一前景作了深入分析。

  首先,王英津梳理了中共探索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历程。他指出,早在本世纪初,大陆方面就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作过论述。譬如,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后经过中共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1·2讲话”、《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共二十大报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目前关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关系的清晰认知,那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一认知的意涵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就是两岸未统一状态必须结束之时。中共对于二者关系的探索,前后经历近20年,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笼统到具体、由表象到深层的认识过程。

  同时,王英津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大陆官方先后多次强调“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是影响两岸关系行稳致远的总根子,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譬如,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2014年9月26日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均作了这一表述,“1·2”讲话和《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又分别重申了这一表述。大陆希望台湾方面不要回避两岸未统一的状况,应积极通过协商途径化解政治分歧。

网络技术知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