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沙瓤!解暑西瓜纳清凉
天未亮时,它还吊在北京大兴庞各庄农田里的瓜秧上。日落前,它将在北京辗转80多公里,分到大仓分拣、品控,再通过即时零售平台销售,由骑手送到市民家中。当然,还有另外的可能——它被消费者在直播间选中,两三天奔袭千里,去往更遥远的地方。
一口沙脆甜,夏暑纳清凉。没有西瓜的夏天,对中国人来说或许并不完整。
新华社报导,今夏,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中国西瓜之乡”,以圆润、甘甜、多汁的小吊瓜,刷新了千家万户的夏日记忆。
从御前特供到西瓜直播
夏日的庞各庄镇,连片瓜棚绵延甚远。
庞各庄西瓜以沙、甜、脆着称,在京津冀一带颇负盛名。这里的甜西瓜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明万历年间,曾成为皇宫贡品。这里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沙壤土壤透气性好,利于西瓜糖度沉淀,糖度高达14度左右,比普通西瓜高五六个点。
北京城里,每年西瓜一上市,树荫下、胡同口,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上了,叫卖声抑扬顿挫,来往者络绎不绝。
“以前想买庞各庄西瓜,可没那么容易。”土生土长的“90后”大兴人张琳回忆往昔,“京城市民人手一个庞各庄西瓜”只是梦想。想要吃本地瓜,“得亲自来庞各庄或者托人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吃瓜的人认为不好买,种瓜的人却认为不好卖。
“60后”瓜农王志强从小生在瓜田边,“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种西瓜”,儿时,他和父母拉大车去路边卖瓜,能卖多少心里没谱儿。
几年前,张琳和王志强在庞各庄相遇。张琳已是庞农兴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志强则是合作社的西瓜技术员。
如今,西瓜有了好买卖。今年,作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张琳为合作社找到了新渠道——“30分钟送达”的即时零售和“边讲边卖”的直播间。旺季一天,至少有一万多只西瓜通过这些渠道走出庞各庄的农田。
王志强在瓜秧间踱步,回忆往事心生感慨:1994年,一亩西瓜只能挣三四千元;2000年,他不敢多种,担心卖不出去;现在,一亩地产值一两万元,他的八亩地还要雇人帮忙种。
“庞各庄的西瓜不愁卖了。”他说。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瓜农找到合作社问收不收西瓜,张琳告诉他们“种多少,我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