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多家港媒称放宽防疫须慎之又慎

港府就防疫抗疫措施举行记者会(图片来自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3月22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自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实施严格社交距离措施,直至下月20日届满。有消息指特区政府会考虑下一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的时间表。多家港媒发表社评称,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方面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慎之又慎。既要考虑本港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长远经济民生以及与内地通关的需要,更要把保护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放宽防疫的力度和时间节点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情况和长远需要,不能操之过急。

  文汇报社评指出,第五波疫情令本港公营医疗体系出现严重挤兑,在中央全力支持、越来越多内地医护来港参与救援的情况下,医疗体系压力稍缓,但如果疫情再度出现反覆,本港医疗体系的极限能力需要审慎评估。本港多波疫情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稳定控制好疫情,才能有经济持续复苏,才能实现与内地免检疫通关。香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于融入大湾区,恢复与内地正常的通关和人员往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旅游、酒店、零售等行业复苏的关键。

  文汇报社评建议,政府和专家有必要对市民作出两个方面的提醒和引导。一是不能轻视新冠疫情的感染后风险和再感染问题。二是对疫情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看到英国说新冠死亡率低于流感,就以为可以套用在香港,实际上我们的死亡率比好多地方高。抗疫疲劳是现实存在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向市民解说现时的防疫政策,引导市民理解坚持抗疫的意义和重要性,做好相关服务配套。疫情的发展复杂多变,香港正处于中央支持、特区政府主责、爱国爱港力量参与的“三位一体”合力抗疫的关键时期,此时如过早、过快放宽社交距离措施,难免会给社会传递错误信号,必须慎之又慎。

  香港商报时评指出,近日本港疫情虽见回落,但现水平仍难以言低,更不排除未来出现反弹,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抗疫就要是因时制宜,因应疫情变化及供求情况,进行及时适切调整,不应落后形势或一成不变。市民应充分理解配合,确保政策落实,此诚为不断完善优化政策的应有之义。

  香港商报时评表示,疫苗接种率愈早推高愈好,既有助保护市民生命安全,亦为经济社会复常提供条件。在分层分级救治方面,也须因时制宜调整资源。第五波Omicron疫情跟之前截然不同,我们断不能够墨守成规,必须持续完善优化对策。减死亡、减重症、减感染是现在重点,而照顾好老人家更是重中之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加强针对最有需要一群,而当供求矛盾逐渐逆转,以致疫情也开始回顺,政策同步作出改变是合理且必要的。

  大公报评论亦提到,近期香港出现一些厌战情绪和麻痹心态,例如认为香港已经出现大量感染,未来更可能有一半人口感染,因此不必再花资源稳控疫情,变相放弃积极防控政策,甚至可以与外国“与病毒共存”对接,等等。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要保持清醒,准确认清形势。要知道任何放松、懈怠,都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第五波疫情为何会几何式爆发?疫情死亡率为何会急剧飙升?社区疫情何以全面失控?事实一再说明,香港抗疫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方针,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策略。行百里者半九十,半途而废、左摇右摆,势必会付出沉重代价,唯有坚持到底才能赢得胜利。

  中评社社评则强调,第五波疫情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防疫上乱成一团的香港却出现了三不乱:政治局面不乱、社会秩序不乱、与病毒抗争到底的集体意志不乱。如果没有中央的关心支持与指导,没有内地义无反顾的帮助,香港很难做到三不乱。应当看到,从“三不乱”到香港社会全面恢复正常、到疫情防控战的最终胜利,仍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要走好这段路,离不开中央支持和指导,但更需要特区政府真正履行好“主体责任”,用好中央支持香港抗疫的资源和举措,特别是打通中央关爱到基层市民之间的“最后一里路”。只要特区政府积极作为、有效作为,中央援助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力,香港就一定能够更早迎来走出疫境的那一天。

港府就防疫抗疫措施举行记者会(图片来自政府新闻处)

  中评社香港3月22日电(记者 张心怡)香港自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实施严格社交距离措施,直至下月20日届满。有消息指特区政府会考虑下一步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的时间表。多家港媒发表社评称,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方面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慎之又慎。既要考虑本港医疗体系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长远经济民生以及与内地通关的需要,更要把保护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放宽防疫的力度和时间节点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现实情况和长远需要,不能操之过急。

  文汇报社评指出,第五波疫情令本港公营医疗体系出现严重挤兑,在中央全力支持、越来越多内地医护来港参与救援的情况下,医疗体系压力稍缓,但如果疫情再度出现反覆,本港医疗体系的极限能力需要审慎评估。本港多波疫情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稳定控制好疫情,才能有经济持续复苏,才能实现与内地免检疫通关。香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于融入大湾区,恢复与内地正常的通关和人员往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旅游、酒店、零售等行业复苏的关键。

  文汇报社评建议,政府和专家有必要对市民作出两个方面的提醒和引导。一是不能轻视新冠疫情的感染后风险和再感染问题。二是对疫情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看到英国说新冠死亡率低于流感,就以为可以套用在香港,实际上我们的死亡率比好多地方高。抗疫疲劳是现实存在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向市民解说现时的防疫政策,引导市民理解坚持抗疫的意义和重要性,做好相关服务配套。疫情的发展复杂多变,香港正处于中央支持、特区政府主责、爱国爱港力量参与的“三位一体”合力抗疫的关键时期,此时如过早、过快放宽社交距离措施,难免会给社会传递错误信号,必须慎之又慎。

  香港商报时评指出,近日本港疫情虽见回落,但现水平仍难以言低,更不排除未来出现反弹,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抗疫就要是因时制宜,因应疫情变化及供求情况,进行及时适切调整,不应落后形势或一成不变。市民应充分理解配合,确保政策落实,此诚为不断完善优化政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