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可持续水利工程的典范
如今,这座工程已经2279岁了。它早已与岷江融为一体,湍急的江水被其“驯服”,化作大大小小的河流,润泽成都平原广袤沃土,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维护最完整的灌溉工程之一,2000年1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唯一以水利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它悠久的历史、独有的科学文化价值被永久保留和尊重。
无坝引水工程的经典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传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年主持始建。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渠首包括分水工程“鱼嘴”、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引水工程“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
内江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期,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还会使用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