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诈骗”多发 完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中评社北京7月6日电/据证券日报报导,在AI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不法分子借用这一新兴技术做起了坏事。6月份以来,“AI诈骗”一词频频冲上热搜。“10分钟骗走430万元”“换脸合成不雅视频试图敲诈18万元”“AI换声伪装好友借钱不还”等案件相继出现。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利用AI实施诈骗的精准性、隐蔽性进一步增强,需高度警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需多方协力,完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 相关诈骗呈链条化特征

    据记者瞭解,“AI诈骗”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收集被换脸对象的个人身份信息、获取大量人脸图片和语音素材、通过AI生成以假乱真的音频和视频、充分掌握被诈骗人的身份信息、熟悉被诈骗人与被换脸人的社会关系。

    《证券日报》记者日前在某平台咨询后获悉,定制AI换声音、AI换脸视频分别要支付4000元、8000元,打包一套11000元,前提是要向对方提供想要定制的音频样本、照片。但定制内容只能在对方提供的平台上使用,不可下载保存到个人手机中。

    由此来看,“AI诈骗”成本较高,由个人来实施并不容易。盈科全球总部合伙人叶庚清律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类网络诈骗已呈现出明显的链条化、平台化作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