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助力中国西南山乡“弯道超车”
辉阳(贵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海平介绍,公司在义龙新区投资30余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建设年产5万吨高性能负极材料生产线和2万吨石墨化车间全面建成投产。“我们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在对原料进行石墨化过程中能耗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0%。”他说。
近年来,受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欧美国家寻求新能源替代等因素拉动,全球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等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贵州结合磷矿、锰矿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一大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相继落户,各市场主体纷纷抢抓发展机遇,寻求增长新动能。
贵州省瓮安县磷矿资源富集,磷矿储量达36亿吨,被称为“亚洲磷仓”。瓮安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2021年以来,以引进行业头部企业为发展引擎,签约落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项目11个,签约金额在420亿元左右,初步形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和磷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在瓮安县青坑工业园区,贵州雅友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电池级磷酸铁一体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一期项目年产10万吨磷酸铁的智能工厂已建成投产。“选择投资瓮安,是考虑到这里有优质的磷矿等资源,能为磷酸铁生产降低成本。”公司董事长李智军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磷酸铁一体化产业园,年产值将超54亿元,可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
抢抓“风口”,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贵州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聚、规模跃升等方式,推动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记者从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2020年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为120亿元,在2022年跃升至532亿元,2023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为推动项目顺利落地,贵州近年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统筹财政、金融等各类要素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