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关系的未来:中美将如何相处?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2022年3月3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与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联合主办了以“大国关系的未来:中美将如何相处”为主题的“CCG全球名家对话”,会议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候选人刘仁修主持,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及全球化智库(CCG)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教授受邀进行深入对话。
随着中国在近几十年来不断地崛起,中美关系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根本性的改变。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与权衡不仅关乎到其两国人民的生活,更是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022年恰逢尼克松总统访华五十周年,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的今天,再看尼克松访华能否为当下的中美关系带来新的启示?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美有哪些潜在的合作空间,中美关系能否“再破冰”?本次研讨会围绕这些问题作出分析与展望,以帮助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决策与判断。
首先双方围绕《上海公报》的原则在当今是否仍然适用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二位学者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王辉耀罗列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说《上海公报》当中规定“我们应该在太平洋地区保障和平与安全”,中美也认识到和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联合公报》上同时也进一步地确定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够受外部的任何势力的干预”这一点。王辉耀说:“这些响当当的原则让这五十年的和平与安全有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
艾利森认为,《上海公报》是建立中美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基础,而且它的一些概念是和《联合国宪章》中的部分原则不谋而合的,比如“和平”,“领土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能够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等等这样的一些原则。在中美关系上,当时的立场就是“只有一个中国”,同时中美之间的关系能够正常化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外,因为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情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上海公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升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不管是对拜登政府来说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都是如此。艾利森说:“我们需要重申《上海公报》的原则,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新的现实的问题。”
随后,双方就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美关系是新冷战的开始”这个观点进行了探讨。艾利森说:“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如果说要选择一边的话,我会选择否认这是一个准确的描述。”中国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和任务,我们要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保护地球,因此中美双方是需要彼此依赖的。另一方面,这种敌对的情绪或者说是互相的掣肘仍然存在。艾利森认为,“新冷战”的描述不是十分的恰当和准确,因为冷战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时代,中国在一方,美国在另外一方,而现在是一个多极化的一个世界,已经不再是单极化的一个世界了。艾利森说:“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的非常重要的支柱,因此中美会利用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来进行弥合和补充,让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所以我相信现在不可能再复辟到冷战那个时代”。
王辉耀肯定了艾利森的观点,他补充,中美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两国利益你中有我中有你。在冷战的时候,可以说是苏联和美国或者说是东西之间的两个阵营,但现在经济、人员、旅游业等等的交流越来越密集了,中国每一年都会向美国输送五十万左右的留学生,反之亦然,还有很多国际学生来中国留学,所以“新冷战”或者说是冷战本身是非常陈旧的,更不用说消费市场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在各个国家不断深入。王辉耀说:“我们非常希望中美之间的关系加强,中国、美国还有欧盟等能有更加密切的合作,我们应该更加平稳地去接受对方,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两位学者对于未来五十年中美关系的走向作出了展望。艾利森认为,未来中美之间应该做的最核心的事情是寻找一个办法躲避“修昔底德的陷阱”。在1940年左右的时候,德国和英国是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互相之间的投资也非常的多,留学生也特别多,甚至这两个国家的领导人还有亲戚关系,但是随着崛起国不断的崛起和守城国能力的衰退,还是走向了战争。艾利森说:“我们要以史为鉴,尤其是要以二战的惨痛结局为鉴,我忧心忡忡的一点就是我们会重复历史,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这种情况都可能会发生。我们希望能够跳出这种框子,或者说跳出历史的车轮,我们需要把这种车轮的横折拉出一条斜线去,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这种限制条件中跳出来,去思考新的方式,另辟蹊径。”
王辉耀非常同意艾利森的观点,他强调,我们要避免“修昔底德的陷阱”,因为它的结局是我们没有办法承受的灾难。在未来的五十年当中,我们需要发挥人类的智慧,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技术,而且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新加坡的学者马凯硕也说过中美二者之间是不能够分割的。在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其实可以互相接受,而不是互相排斥。王辉耀说:“五十年前我们有了这样的一个黄金的时间点,现在我们在另外一个绝佳的破冰的时间点,我们希望寻找一种互相融合、互相理解的渠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民族的文化,更需要有一种真正的全球的、普世的文化。所以现代化还有扶贫可以改变人们好斗的人性,更好地推动未来五十年的人性的发展”。
中评社北京3月4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2022年3月3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与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联合主办了以“大国关系的未来:中美将如何相处”为主题的“CCG全球名家对话”,会议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候选人刘仁修主持,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及全球化智库(CCG)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教授受邀进行深入对话。
随着中国在近几十年来不断地崛起,中美关系正在经历着一系列根本性的改变。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与权衡不仅关乎到其两国人民的生活,更是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022年恰逢尼克松总统访华五十周年,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的今天,再看尼克松访华能否为当下的中美关系带来新的启示?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美有哪些潜在的合作空间,中美关系能否“再破冰”?本次研讨会围绕这些问题作出分析与展望,以帮助相关学者与从业人员决策与判断。
首先双方围绕《上海公报》的原则在当今是否仍然适用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二位学者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王辉耀罗列了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说《上海公报》当中规定“我们应该在太平洋地区保障和平与安全”,中美也认识到和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联合公报》上同时也进一步地确定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够受外部的任何势力的干预”这一点。王辉耀说:“这些响当当的原则让这五十年的和平与安全有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
艾利森认为,《上海公报》是建立中美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基础,而且它的一些概念是和《联合国宪章》中的部分原则不谋而合的,比如“和平”,“领土的完整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能够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等等这样的一些原则。在中美关系上,当时的立场就是“只有一个中国”,同时中美之间的关系能够正常化也是以此为基础的。此外,因为几十年已经过去了,情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上海公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升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不管是对拜登政府来说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说都是如此。艾利森说:“我们需要重申《上海公报》的原则,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新的现实的问题。”
随后,双方就部分西方学者提出的“中美关系是新冷战的开始”这个观点进行了探讨。艾利森说:“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如果说要选择一边的话,我会选择否认这是一个准确的描述。”中国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和任务,我们要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保护地球,因此中美双方是需要彼此依赖的。另一方面,这种敌对的情绪或者说是互相的掣肘仍然存在。艾利森认为,“新冷战”的描述不是十分的恰当和准确,因为冷战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时代,中国在一方,美国在另外一方,而现在是一个多极化的一个世界,已经不再是单极化的一个世界了。艾利森说:“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的非常重要的支柱,因此中美会利用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来进行弥合和补充,让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所以我相信现在不可能再复辟到冷战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