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大湾区文化和大湾区文化建设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在大公报维港看云发表的文章说,近期在多个场合听到谈论大湾区文化建设,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文化建设,是相对经济建设而言,另一层意思,是“9+2”的大湾区应该有大湾区文化,但何谓大湾区文化,恐怕一两句话不容易说得清楚,不过,有心人无意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大湾区文化的内涵。笔者几天前到铜锣湾中央图书馆参观甲子书学会举办的“岭南曲韵动墨池”书法展,发现展出作品书写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古代诗词和名人名句,还有著名粤曲唱词或粤语歌曲的歌词,甚至有白话儿歌歌词,现场还展出一把私人借出的古琴,令这个书法展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刚刚主持“书法对我的感悟与启发”讲座的甲子书学会会长苏树辉博士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这个展览的策划别具匠心。
苏博士介绍,本次展览突出“书”和“韵”的结合,要求会员提交参展作品时,其中必须有一幅作品的内容是抄写岭南文化脍炙人口的曲词,无论粤剧、流行歌曲或童谣都可以,意在把中华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与岭南音乐戏曲结合起来,令参观者既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之美,还可以感受粤曲粤剧的词意及音韵之美。现场所见,不止一位年长参观者情不自禁低声念出来哼出来,也有西人认真仔细观赏。苏博士向我介绍时,背后是他写的一幅行书作品:“客途秋,报风流,梦潇湘,琴怨玉离魂”,还有几行清秀小字“白驹荣 小明星 严淑芳 薛觉先名曲”。优雅南音配飘逸行书,念港大数学系出身的苏博士对岭南文化情有独锺,多年醉心书法功力深厚,令人佩服。
文章说,在二百多幅作品中,内容与岭南乐韵有关的占三分之一,有抄写任剑辉、白雪仙主唱的《李后主之去国归降》全部唱词、粤曲《文成公主》唱词,还有黄沾作词的《沧海一声笑》、广东童谣“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等等。也许是笔者少见多怪,一个平常书法作品展,因为加入岭南曲乐的元素,便显得品味独特,有一种“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效果。
说回大湾区文化。大湾区“9+2”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也同属岭南文化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二○一九年二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二○二○年十二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设大湾区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的身份认同,是大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而所谓大湾区文化,就是大湾区人的集体精神表征,这种文化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最基本的就是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又有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共同的岭南文化元素。岭南文化的根在珠三角地区,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岭南文化在香港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文章说,循此路径,大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空间,除了以大湾区名义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例如刚刚在亚博馆举行的“湾区升明月”20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还可以粤港澳共建文化设施和机制,例如建立大湾区音乐戏曲院校,共同培养岭南文化人才,可以组建大湾区文艺团体,例如大湾区粤剧团等。建立一所大湾区电影学院,或者有助重振香港粤语电影的国际地位。
此外,特区政府正在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总共涉及面积达三百平方公里,与深圳合作推展“双城三圈”的规划和发展概念,当中包括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毫无疑问,北部都会区对建设大湾区意义重大,如果能在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一个大湾区文化主题公园,把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元素纳入其中,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这不仅能为整个北部都会区增添文化气息,也可发挥香港国际化的优势,让更多的海外人士瞭解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