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挽救香港疫情危局 爱国力量尤需担当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评论员林艳)香港第五波疫情席卷全城,连日来每日确诊个案超过五万,疫情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面对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香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疫抢救危局,尤其以爱国力量的表现最为突出。日前,中评智库大数据指出,这段时间以来,爱国力量的抗疫行动受到港人的普遍肯定,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可以说,面对肆虐的疫情,爱国力量勇的积极表现,全体香港市民港人都高度关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然而,当前确诊人数仍处于加速上升阶段,死亡人数屡创新高,全民强制检测等重要举措尚未落地,抗疫之路依然处在高风险期。面对未来一个阶段与病毒更加激烈的斗争,爱国力量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更加奋进,作出更多应对非常形势的非常之举。我们认为,这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监督香港特区政府切实履行起抗疫“主体责任”。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仍然饱受诟病,包括特区政府高层仍未进入符合时局的“战时状态”,对施行全民检测等关键性举措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缺乏统一指挥协调,连抗疫资讯发布都混乱不堪,导致香港社会出现抢购潮;医疗系统超负荷的问题没有得到本质舒缓,市民面对疫情只能“自求多福”,对政府的信任度一再跌至新低,等等。必须指出,“一国两制”下,要取得此次抗疫大战的胜利,不仅需要中央“给力”,更需要特区“争气”。我们认为,推动特区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是当前应对疫情挑战的当务之急。
香港已经进入爱国者治港新时代,爱国力量在上述任务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首先,要时刻监督香港抗疫工作是否偏离方向。有观点认为,当前,放宽出院标准,要求轻症者居家,等待疫情回落后再用强制检测“扫尾”,这些实际是在“照抄”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西式抗疫路线,几近“与病毒共存”,而非内地的“动态清零”。当然,特区政府也就此提出了隔离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理由。我们认为,对于各方说法,普通市民是难以判断的,但爱国力量特别是立法会议员和建制政团对特区各方面资源底数比较清楚,对相关法律制度和政府决策内情也比较了解,需相应尽好监察之责。若确实存在错误思想或消极行为,应及时指出并推动纠正。其次,要在推动港府与中央积极对接上发挥监督促进作用。疫情爆发之初,特区政府向中央求援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令人记忆犹新。爱国力量一头连着内地,一头连着香港,应当发挥熟悉两地的优势,一方面推动特区政府及时向中央提出物资、人手等各方面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内地有关方面了解香港的所需所盼。当然,要肩负起以上责任,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调研、做足功课,建议意见务求切实可行,从而展现出爱国治港者令人信服的政策水平。
众所周知,香港的一个特点就是“小政府、大市场”,社会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香港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抗疫是一场“社会总动员”,涉及各行各业的统筹协调,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组织的力量,以此解决政府组织动员力有限的问题。事实上,香港很多行业组织都有着爱国爱港的优良传统。我们以为,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组织,以及雇主协会、各类商会、基层社区组织联合会等社团,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协调旗下各家会员单位支持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抗疫举措,在疫情防控需要采取隔离和管制措施的特殊背景下,在提供隔离场地、落实扫码政策、确保交通运输、保障餐饮供应、落实疫假安排、派发抗疫物资等方面主动承接任务、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各行各业联合抗疫的良好局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护界是抗疫大战的一线,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一线,也是公众获取有关疫情资讯的一线。此时此刻,一句医学专业人士的声音抵得上十个百个公众人物的声音,医护界中的爱国力量理应重视和用好自己的专业影响力。特别是港人普遍对内地医疗系统不熟悉,在中央援港过程中,医护界的“两地通”应及时向公众讲解实情、释除疑虑。我们看到,日前有一位熟悉两地医疗运作的城大医科助理教授,针对内地医护援港被污名化一事作出有力回击,指出内地和香港市民同样是“人”,在治疗上并没有区别。这样的声音难能可贵!还要看到,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功效已越来越被港人所认知,当前香港出现的“连花清瘟胶囊”热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选举制度改革后,选委中增加了大量中医席位,立法会也新纳入中医界别选民,中医界不仅参与治港,而且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平台来发挥影响力。我们以为,在管治架构中的中医界爱国人士应该挺身而出,积极发声,大力普及中医药在新冠救治中的作用,纠正过去业界和社会上存在的对中医药的偏见和误区。这既是医者的本分,也是作为治港者的责任。
第三,要将抗疫援助工作深入香港基层市民。
在疫情肆虐下,香港基层市民的生活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有不少市民确诊染疫紧急求医,却四处求助无门,就连去医院的车也无处可寻;也有不少确诊家庭坐困家中,面临“缺医少药、缺菜少粮”的生活窘境;更有不少市民居住在劏房等恶劣环境中,为了不传染给家中老人小孩,在寒冷天中睡天台、睡楼道;还有不少确诊的独居老人无人照料等,像这样的人间疾苦画面却在当前香港现实世界中比比皆是,令社会无法理解。
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恰逢疫情重大危机考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好抗疫这场大仗硬仗,对于爱国力量而言不仅是现实要求,也有特殊意义:应当让大家看到,爱国力量不是什么所谓的“保皇党”,而是能够监督和促进特区政府施政的治港力量;应当让大家看到,爱国力量不是一个政治性的群体标签,而是各行各业切实推进香港治理的建设力量;更应当让大家看到,爱国力量不是搞什么“蛇斋饼粽”,而是能够在危难时刻与香港市民站在一起的坚定力量。我们相信,对于以上这些,爱国力量一定能够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好!
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评论员林艳)香港第五波疫情席卷全城,连日来每日确诊个案超过五万,疫情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面对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香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疫抢救危局,尤其以爱国力量的表现最为突出。日前,中评智库大数据指出,这段时间以来,爱国力量的抗疫行动受到港人的普遍肯定,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可以说,面对肆虐的疫情,爱国力量勇的积极表现,全体香港市民港人都高度关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然而,当前确诊人数仍处于加速上升阶段,死亡人数屡创新高,全民强制检测等重要举措尚未落地,抗疫之路依然处在高风险期。面对未来一个阶段与病毒更加激烈的斗争,爱国力量需要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积极、更加奋进,作出更多应对非常形势的非常之举。我们认为,这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监督香港特区政府切实履行起抗疫“主体责任”。
当前,香港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仍然饱受诟病,包括特区政府高层仍未进入符合时局的“战时状态”,对施行全民检测等关键性举措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缺乏统一指挥协调,连抗疫资讯发布都混乱不堪,导致香港社会出现抢购潮;医疗系统超负荷的问题没有得到本质舒缓,市民面对疫情只能“自求多福”,对政府的信任度一再跌至新低,等等。必须指出,“一国两制”下,要取得此次抗疫大战的胜利,不仅需要中央“给力”,更需要特区“争气”。我们认为,推动特区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是当前应对疫情挑战的当务之急。
香港已经进入爱国者治港新时代,爱国力量在上述任务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首先,要时刻监督香港抗疫工作是否偏离方向。有观点认为,当前,放宽出院标准,要求轻症者居家,等待疫情回落后再用强制检测“扫尾”,这些实际是在“照抄”包括新加坡在内的西式抗疫路线,几近“与病毒共存”,而非内地的“动态清零”。当然,特区政府也就此提出了隔离设施不足等一系列理由。我们认为,对于各方说法,普通市民是难以判断的,但爱国力量特别是立法会议员和建制政团对特区各方面资源底数比较清楚,对相关法律制度和政府决策内情也比较了解,需相应尽好监察之责。若确实存在错误思想或消极行为,应及时指出并推动纠正。其次,要在推动港府与中央积极对接上发挥监督促进作用。疫情爆发之初,特区政府向中央求援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令人记忆犹新。爱国力量一头连着内地,一头连着香港,应当发挥熟悉两地的优势,一方面推动特区政府及时向中央提出物资、人手等各方面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内地有关方面了解香港的所需所盼。当然,要肩负起以上责任,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调研、做足功课,建议意见务求切实可行,从而展现出爱国治港者令人信服的政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