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时评:外需虽不振 不必太悲观
文章说,外需不振,不仅体现在香港出口。新加坡最新5月份的总出口数字按年亦跌15.2%,韩国也跌17.7%;日本虽录增长,惟幅度仅为0.6%,且呈拾级而下之势。德国作为欧洲的出口大国,4月份出口货值按年跌近2%,按月则跌16%。可以看到,贸易活动减少,乃是全球通病,病情并有恶化之势,暂时难言已经见底。
背后理由众多:一,是疫后复常的反弹动力逐渐退却;二,是疫情期间的扩张性财策作用亦在消减;三,是疫后收紧币策的迭加效应开始浮现;四,是地缘政治及保护主义升温损及国际贸易环境。以美国为例,作为先行指标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继5月份重回荣枯分界以下的48.4之后,6月份初值再降至46.3,即使最新零售仍录1.6%轻微增长,但未来料势进一步受压。至于欧洲,6月份PMI更低至43.6,当地零售且已连续十一个月报跌。雪上加霜的是,尽管整体通胀随油价显着回落了,核心CPI始终居高不下,美国和欧元区均持续企稳5%以上,IMF便提醒相关央行应继续加息,高息环境势将维持一段时间。有鉴上述形势,意味外需出口市场难寄厚望,香港诚须把焦点转至其他方面才成。
庆幸的是,当前正有不少机遇香港可以把握。首先,美国所挑起的“新冷战”来到今日阶段,外界已转至多谈“de-risk(去风险)”而非“de-couple(脱钩)”,这无疑有利于中国对外出口,香港作为国家与国际之间的桥梁,出口形势自然可望受惠,也莫说在美元逞强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竞争力亦在不断加强。此外,当美欧的财币刺激方法走到尽头,内地在低通胀的基础上还保留着大量空间,尤其中央政府一直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市场预期这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本地方面,疫后通关复常的红利,其实尚待更进一步的发酵,要说红利不再应是言之尚早。譬如在“你好香港”的带动下,访港旅客数字于过去数月均见增长,零售销货总值亦在恢复当中;加之“开心香港”接力催谷,下月在“乐聚维港嘉年华”打响头炮后,下半年还有大量盛事接踵而来,凡此种种都可带旺整体市道。特别是本地劳动市场向好,也有力支撑了本地消费,昨日统计处同时发布的工资及薪金总额统计数字便显示,最新打工仔的名义和实质工资分别升2.3%至5.3%和0.6%至3.5%不等,即在通胀温和的背景下,市民就业收入跑赢物价涨幅有余。
文章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级城市及外向型经济体,外围环境欠佳固然带来重大挑战,惟“一国两制”下香港享有独一无二优势,可以更好搭上内地经济增长快车,加上疫后对外宣传香港的投资,相关回报还未完全体现回来……只要继续保持信心,乐观迎接上述机遇,香港复苏势头必然更稳,今年胜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