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村绽放“美丽经济”
“我们村一共265户,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花,是名副其实的花卉专业村,户均三四个花棚,年收入40万元左右,不少村民开上了汽车,住上了楼房。”芦李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杰说,发展花卉产业之前,村民看天种粮,户均收入不过几千元,村集体收入微薄,发展民生事业有心无力。
30多年前,芦李村村民李鸿儒在自家地里种菊花,拿到集市上售卖,没想到成为抢手的稀罕物,让他尝到了种花的甜头,村民们也纷纷效仿种起了花卉。
走进村民李道学的大棚,工人们正忙着将幼苗填土装盆。“我种了20多年花了,开始主要种杜鹃、仙客来等,后来跟着市场变换品种。”李道学告诉记者,多年的种植练就了花农的市场思维,市场缺什么品种就种什么。
李道学也见证了村里花卉产业的升级迭代:大棚从最初用竹竿搭建,到后来堆厚土墙,再到现在钢架建设,温湿度控制也由原来全人工到现在全自动。“看大棚中间吊着的像喇叭一样的东西,就是感应温度的,温度有偏差就会通过手机提醒我。”李道学说,现在花卉大棚越来越“智慧”了。
近年来,随着多肉市场的兴起,部分村民转向多肉种植。在村民杨富文的大棚内,满满摆放着多肉幼苗,十几个品种都是他自己杂交出来的。他根据市场热销的多肉品种,购买父本和母本杂交,培育出的新品种价格是市面上普通品种的两三倍。杨富文手捧一款叶型短胖饱满的多肉幼苗说:“我给它起名为‘冰泊’,夏天会长出红色的‘糖心’,十分漂亮,很受市场欢迎。”
芦李村的“花样经济”吸引着年轻人回流。在“80后”村民李莎莎的花卉大棚内,一盆盆宝莲灯花簇拥着的电商主播,正在手机前热情饱满地介绍着产品,李莎莎和工人们则忙着将订单打包。
李莎莎以前在外打工,看到朋友直播卖花搞得很红火,便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去了很多花卉大棚,最终决定卖宝莲灯花。这个从荷兰引进的品种,叶片宽厚、花形硕大,看上去高贵大气。”作为青州第一批直播售卖宝莲灯花的农户,李莎莎的电商已经小有规模,日销90盆左右,多的时候每天卖到200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