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创造“锦绣”新生活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致敬前辈,用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着民族的生生不息。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聚居的贵州,近年来将这一文化瑰宝作为产业大力推动发展,妇女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不仅用一针一线创造出“锦绣”新生活,还将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苗绣巧妙融入时尚元素,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如今,古老的苗绣,正在得到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
“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
乌江之畔,峡谷壮美。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一身苗绣装扮的“95后”绣娘杨文丽,准时上线直播,热情地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向网友推介产品。
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最多的一场直播卖了8万元。”杨文丽兴奋地说。最近,她购入一批直播设备,培训附近的年轻人,今后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直播销售苗绣等特色产品。
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思路,搭建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行业五个平台,采取“龙头公司+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2023年,我们争取苗绣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