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热议:从钓鱼岛问题看中美日关系
中评社北京2月18日电(实习记者 王诗馨)2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办学术报告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应邀作题为《从钓鱼岛问题看中美日关系》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孟晓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何维保应邀担任对话嘉宾。报告会由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飞主持。
2022年是钓鱼岛问题与中美日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国明朝政府开拓钓鱼岛航线,与琉球国建立风帆关系650周年,到1872年此种关系结束;今年是日本明治政府将琉球国改称琉球藩150周年,在1872年做了此种改动;今年是战后美国擅自将琉球群岛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交给日本,同时擅自将钓鱼岛施政权划归日本50周年;今年是中日两国搁置钓鱼岛争议,实现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今年还是日本政府购岛引发中方反制,实现了在钓鱼岛领海执法巡航常态化10周年。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维护中日关系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时代友好、增进对当前中美日关系的了解,从钓鱼岛问题看中美日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围绕钓鱼岛及琉球归属的中美日关系,刘江永首先指出,琉球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日本明治政府1879年强行吞并琉球国,既是16世纪末丰臣秀吉两次侵略朝鲜半岛、对外侵略扩张的延续,也是日本觊觎染指钓鱼岛的发端,也是当前围绕钓鱼岛列岛展开的中美日关系的起点。中美日三国关系是从中日琉关系起源,发展到中美日琉四国关系,最后到中美日三国关系演变而来。从明朝到清末持续五百年间,琉球是海上相对独立的王国,是中国的藩属国,既不属于中国领土,也不属于日本领土一部分。1854年前后美国“黑船来日”,强迫日本开关,同时到达琉球,和琉球建立贸易关系并签订相关协定,将琉球作为国家看待。此时中日琉三国关系开始演变为中日美琉四国关系。1872年日本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1879年又改称冲绳县至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中美日关系从1879年算起,不足150年;战后1945年到1972年,日本没有实际统治琉球群岛,所以二战后包括冲绳县的日本同中国美国构成的中美日关系,实际只有50年。
刘江永指出,2016年日本政府公布委托调查报告承认“琉球国从来不包括钓鱼岛列岛”,“钓鱼岛是无主地”是毫无根据的。1756年来华的法国人绘制的中国疆域图标注出了钓鱼岛,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前20年,无论是岛表、地图还是文献,都明确记载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东北岛屿。清政府一直反对日本吞并琉球,1880年到1882年,中日就琉球的分岛修约方案谈过9次,因日本要求索取特权,清政府未同意,最后无果而终。之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发言权客观上被剥夺了。战后关于日本领土范围的国际法文献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均规定日本要将一切侵占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天皇签署投降书表明天皇政府的继承人和未来继承人均须接受波茨坦公告。
关于战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对中日琉政策变化,刘江永表示,美国将钓鱼岛划入琉球基地的范围有三个阶段:1943到195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蒋介石就开罗宣言谈判时,蒋介石建议由中美共管琉球;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主张在旧金山和会提出钓鱼岛作为台湾附属岛屿划归中国,但海峡两岸无人出席和会,此方案也没有提出。1951到1970年第二阶段,美国纠集49个国家签署《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新中国政府从开始就认为和约非法无效,反对日本继续占领琉球,并要求美国从台湾琉球撤军。此和约中也未提及钓鱼岛,因此无法作为日本拥有钓鱼岛领土主权的证据。1953年美国发布布告,规定琉球范围,以划经纬度的方式将钓鱼岛划入琉球范围,在刘江永看来是完全非法的。
对话嘉宾孟晓旭表示,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拜登政府在美国的势力相对衰弱,在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印太的背景下,更需要利用日本作为关键盟友。钓鱼岛问题在中美日三边关系中是累计叠加效应的过程,解决此问题也逐渐复杂化。钓鱼岛问题的走向不仅与中日关系有关,也和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安排密切相关,美国是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关键要素。钓鱼岛问题也与美国对华发动战略竞争有关系,日本利用此种战略竞争的形式,将钓鱼岛问题和台湾问题挂钩,将台湾与日本和美日同盟联系在一起。因此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意义。
对话嘉宾刘卫东表示,钓鱼岛是考察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窗口。在2010年的撞船事件之后,钓鱼岛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从那时起,中日关系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缓和。美国在之前就对钓鱼岛保持关注,2014年时美国务院在钓鱼岛问题上发表三段论,即:钓鱼岛处于日本行政管辖之下;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支持中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此三段论是美方不同时期表态的基调和底线,依据不同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调整也有侧重。刘卫东认为,以钓鱼岛问题为窗口,将美方对北方四岛、南海问题等问题的处理方式作比较研究,具有更深的思考价值。中国周边被外国非法占领的领土数量不少,如何去应对和处理,需要更多的思考。
对话嘉宾何维保表示,台湾学者曾经有过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陆军曾在钓鱼岛上驻扎,日本并未表示抗议,证明中国对钓鱼岛是拥有主权的。美国在日美安保条约适用范围上的政策是不连贯的,一开始并未明确表示此条约是否覆盖钓鱼岛。奥巴马时期开始公开宣称钓鱼岛适用于条约范围之内,之后坚持此种说法。这对中国是十分不利的。当前日本开始插入台湾问题,何维保质疑日本是否会在中美在台湾海域发生冲突时施以援手。近些年,日本密切配合美国的地方战略,包括南海问题、俄乌问题以及对中国的制裁,何维保认为中国国内应有更多关于日本国内反应的讨论。
中评社北京2月18日电(实习记者 王诗馨)2月16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办学术报告会,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应邀作题为《从钓鱼岛问题看中美日关系》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孟晓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何维保应邀担任对话嘉宾。报告会由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飞主持。
2022年是钓鱼岛问题与中美日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国明朝政府开拓钓鱼岛航线,与琉球国建立风帆关系650周年,到1872年此种关系结束;今年是日本明治政府将琉球国改称琉球藩150周年,在1872年做了此种改动;今年是战后美国擅自将琉球群岛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交给日本,同时擅自将钓鱼岛施政权划归日本50周年;今年是中日两国搁置钓鱼岛争议,实现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今年还是日本政府购岛引发中方反制,实现了在钓鱼岛领海执法巡航常态化10周年。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维护中日关系的大局和两国人民的时代友好、增进对当前中美日关系的了解,从钓鱼岛问题看中美日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围绕钓鱼岛及琉球归属的中美日关系,刘江永首先指出,琉球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日本明治政府1879年强行吞并琉球国,既是16世纪末丰臣秀吉两次侵略朝鲜半岛、对外侵略扩张的延续,也是日本觊觎染指钓鱼岛的发端,也是当前围绕钓鱼岛列岛展开的中美日关系的起点。中美日三国关系是从中日琉关系起源,发展到中美日琉四国关系,最后到中美日三国关系演变而来。从明朝到清末持续五百年间,琉球是海上相对独立的王国,是中国的藩属国,既不属于中国领土,也不属于日本领土一部分。1854年前后美国“黑船来日”,强迫日本开关,同时到达琉球,和琉球建立贸易关系并签订相关协定,将琉球作为国家看待。此时中日琉三国关系开始演变为中日美琉四国关系。1872年日本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1879年又改称冲绳县至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中美日关系从1879年算起,不足150年;战后1945年到1972年,日本没有实际统治琉球群岛,所以二战后包括冲绳县的日本同中国美国构成的中美日关系,实际只有50年。
刘江永指出,2016年日本政府公布委托调查报告承认“琉球国从来不包括钓鱼岛列岛”,“钓鱼岛是无主地”是毫无根据的。1756年来华的法国人绘制的中国疆域图标注出了钓鱼岛,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前20年,无论是岛表、地图还是文献,都明确记载钓鱼岛属于中国台湾东北岛屿。清政府一直反对日本吞并琉球,1880年到1882年,中日就琉球的分岛修约方案谈过9次,因日本要求索取特权,清政府未同意,最后无果而终。之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中国在琉球问题上的发言权客观上被剥夺了。战后关于日本领土范围的国际法文献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均规定日本要将一切侵占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天皇签署投降书表明天皇政府的继承人和未来继承人均须接受波茨坦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