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 电商连通更大市场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直播带货连通更大市场,精细管理提升产品价值,借助平台推动产业升级……3年间,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马家兄弟俩,一步步找到新的发展思路。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这片热土徐徐展开。

  3年后再见,马兴全、马兴军兄弟俩更忙了。

  故人相逢,让人期待。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约摸一个小时,就来到了位于皇城乡马营村的老牧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见面后几句寒暄,依旧亲切,记者提议先到养殖场转一转,他俩爽快答应。

  难怪更忙了!从饲草区到养殖区,再到冷库区、发货区,一路边走边看边聊,变化可真不小:牛羊数量更多了、大棚面积增加了,还增设了玉米膨化区、240吨容量的谷仓,购置了两辆撒料车、近200头西门塔尔繁殖母牛……不过最有意思的,还得从仓库旁的直播间说起。

  一个直播间,畅通销售渠道

  “砰”的一声,打开300瓦的补光灯。灯光明亮柔和,洒向房间角落里的一张桌子、一个直播支架。

  “直播时,我们会挂上新鲜的牛羊肉,顾客看上哪块我们就切哪块,现场包装,当天发货,大家买得放心,我们也卖得省心。”马兴军说,“如今,直播已经成了我们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基本每天都会直播一场。”

  聊着如今经营很好的直播间,兄弟俩回忆起2021年9月19日的第一次直播。“要是没人看怎么办?应该说些什么?怎样才能避免尴尬?”带着紧张的心情,兄弟俩点开直播间、把商品链接挂上小黄车,“没想到直播效果超乎预料的好,短短一个多小时,5000多人次观看、十几个下单,成交额达到4000多元!”初次试水成功,给兄弟俩增加了不少勇气。

  “这不,我们还经常拍短视频。”马兴军掏出手机,点开短视频平台,随着手指上划,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短视频依次加载。“你看,平均浏览量都在好几千,点赞、评论的也不在少数。”说着,马兴军随便点开一条《雪天赶场》的短视频,空旷的天地、白雪覆盖的原野,还有牛羊此起彼伏的叫声,配上风格浓郁的草原歌曲,粗犷而又生动。再仔细一看,播放量超4.5万。“越来越多的留言反馈也让我们体会到,咱门源的好风景自带流量!”马兴军难掩自豪。

  “只有不断提高直播技巧,咱的牛羊肉才能被更多人瞭解。”前年,省里组织线上直播培训,兄弟俩赶紧报名,回来后又不断总结经验,让销量有了新的提升。“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我们线上线下的累计销售额已经达到580多万元,其中线上销售占七成以上。”马兴军说。

  当天南地北的流量来到草原深处,涌入马家兄弟的养殖场,增加的是人气,带来的是效益。“还有一些顾客会私下通过电话、微信联系我们,他们中很多都是回头客。”整整21本销货清单,厚厚一摞,马兴军边翻边感慨,“线上渠道只是一种形式,做生意,说到底靠的是诚信和品质。”

  一条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

  毛色黑亮、四肢结实,挺着粗壮的双角,在马家兄弟的养殖场里,800多头牦牛正悠闲进食,除了鲜明的外貌特征,黄色耳牌也是它们的标志。

  “别小看这个黄牌,它就相当于牛的身份证,只要顾客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这头牛从出生到出栏,甚至每天的进食情况,实现了对牛羊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说着,马兴全抓起一把饲料,双手搓了搓,草料分离,“看,它们吃的都是仔细搭配的饲料、喝的都是热水。引进它们也是为了改良品种、提升肉质品质。”

  商品换了卖法,不只让牛羊换了养法,更多的“化学反应”也在悄然发生。

  在直播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过程背后,包括了展示、互动、交易、发货、包装、物流、售后等诸多环节,这些都得兄弟俩操心,这不仅是销售数量上的改变,也是责任的增加。“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一起观看直播时,随时都会提出意见,只有不断提高我们的养殖标准,才能更好满足大家的多元需求!”马兴全笑着说。

  除了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瞭解先进的经营理念也让兄弟俩获益匪浅。“以前卖牛肉,就是分为简单的精肉与肋巴,但现在,牛排、牛腩、牛腱、牛尾,都得分类包装,这样下来,同样的一头牛,能多赚20%左右。”从卖牛,到卖牛肉,再到卖牛肉制品,马家兄弟也尝到了产品精深加工的甜头,“去年开始,我们和山东淄博的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将我们的牦牛肉运送到那儿,加工成牛肉酱、卤制牛肉干以后,再贴上我们合作社的标签,借助电商卖出去,火爆得很!”马兴全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随着电商销售的不断火热,越来越多的乡亲把牛羊入股到合作社,专业养殖,还有的自己做起了直播、拍起了短视频,拓宽销售渠道……“回来创业的这几年,我们只是带了个头,让大家看见了发展电商的可能,然后一起努力,让更多的土特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马兴全古铜色的脸上,神情谦虚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