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忧患,叫“猪芯片”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据新华社报导,“猪芯片”不是芯片,而是种猪。

  把智商不怎么样的“二师兄”和聪明绝顶的“芯片”放在一起,组成的这个新名词,有几个意思?

  彭博新闻社网站的消息说,“猪芯片”是中国人对技术驱动生猪养殖的半开玩笑的简称。

  真的仅仅是半开玩笑吗?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猪肉和粮食,都是“天”字号的头等大事。

  百度说:芯片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是现代社会的“工业粮食”,是关乎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型产业。

  看到了没有,种猪和芯片,说法听上去固然有高低,但就重要性而言,一个涉及农业基础,一个事关工业安全,都是“国之大者”。

  今天,“千笔楼”就和你聊聊“猪芯片”这件大事儿。

  中国人的饭桌上,猪肉的地位无可撼动。

  我国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国人每年大约要吃掉7亿头猪,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4%、46%,人均每年要吃约40公斤猪肉。

  猪肉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占主要畜禽肉类消耗量的60%左右。

  这么大的生产和消耗体量,一般国家,根本hold不住。

  但是,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的我国生猪产业中,90%的出栏生猪,都有“国外血统”。也就是说,中国人餐桌上的猪肉,九成都是外国种猪的后代。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说,中国人吃他们国家种猪繁殖的猪肉,威胁到了他们的国家安全,也要“脱钩断链”,也要“去风险”,我们还有“猪肉自由”吗?

  这会不会是智慧的中国网友,创造“猪芯片”这个名词的另一层用意呢?“猪”+“芯片”,生动形象,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看看你碗里的肉,再想想华为手机,就问你怕不怕?

  正应了那句网络语言:“细思极恐”。

  “猪芯片”,大概在中国人的认知中,不光是半开玩笑,更多是居安思危吧。

  考古发现,我国养猪的历史在六千年到八千年。甲骨文的“家”,就是房子下面圈着一头“豕”(猪)。北宋文豪苏东坡,不但自己动手制作“东坡肉”,还写下美文《猪肉颂》以记之。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养猪资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本土猪还占据着90%的市场份额。

  是什么原因,短短40年时间,“土猪”和“洋猪”的占比,从土猪90%,到洋猪90%,倒了个个儿?

  曾几何时,一家煮肉,半街飘香。炖一锅猪肉,是短缺时代,记忆深处最诱人的味道。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又香又嫩的本土猪肉,开始赶不上急速扩大的吃肉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