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脏死亡 专家冀准捐器官

  中评社北京6月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近年本港肝脏捐赠宗数严重下跌,至今年三月底共有64人正等候换肝,但今年仅14宗肝脏捐赠。现时本港只接受病人在脑死亡后的器官作移植,当局正研究,病人只要心脏死亡,器官也可以纳入捐献,惟在法律、社会共识及团队协作等细节方面仍需时间准备,有医生希望,不久将来心脏死亡可以捐器官的措施推行后,每年可以增多五至十宗遗体捐献。\大公报记者王亚毛  

  现时在本港只接受脑死亡病人进行器官捐献,心脏停顿的死者可以捐献眼角膜等组织,却不可以捐赠器官。玛丽医院肝胆胰外科及肝脏移植荣誉顾问医生黄楚琳透露,团队与医管局现时正探讨让心脏死亡病人亦可作器官捐献,团队已经掌握相关技术,但因患者体内每个器官的缺血时间不同,各科室团队在协作上仍需时间准备。

  捐肝持续减少今年仅14宗

  黄楚琳指出,若要扩展捐赠者同时会涉及法律、政策等问题,需谨慎处理,且死者家属短时间内未必能接受,甚至可能误会医生是否刻意不救助其家人,故在心脏死亡的定义方面仍需时间取得社会共识。

  根据外国经验,最少有一半遗体捐肝的案例属心脏死亡病人,希望在本港扩展后,有机会将遗体捐赠宗数增加50%甚至一倍,她预计,未来推出后能够帮助遗体捐赠人数每年增加五至十宗。

  肝脏捐赠方面,数据显示,至今年三月底,共有64人正等候换肝,但今年仅14宗肝脏捐赠,包括九宗遗体捐赠及五宗活体捐赠。黄楚琳认为,现代人饮食西化,加上饮酒等问题,导致患脂肪肝人数增多,从而不适合进行活体捐献。她表示,现时等候换肝病人平均需等年半至两年才有机会,若突发急性肝衰竭,可能在数星期已严重恶化。

  肝脏移植协康会会长黄龙辉曾经是肝脏移植受惠者,作为一名过来人,他常组织义工探访病友,帮助他们纾缓情绪,“很多时候一个月都做不到一宗肝脏移植手术,多数病人都感到无奈和绝望,甚至不少病友等不到移植就可能已经不幸离世。”

  吁市民取消登记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