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勋答中评:全民检测必要 港府不应再被动

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2月12日电(记者 段晓鲁)香港疫情严峻,单日确诊个案屡创新高,隐形传播链遍布各区。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对此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全民检测有其必要性,若未能社区清零,只会陷入不断的循环中,既没有享受真正达到动态清零的好处,又付出了尝试动态清零的代价,还望港府明白“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予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维,突破所有的“不可能”。

  刘国勋说,确诊个案上千的首天,急诊室已出现容量不足,多名市民被急症室“退回”,导致确诊者被迫在家自我隔离,原本只有一人染疫,最后全家都“中招”。而且当局指示及程序模糊,一开始让确诊者搭的士前往急症室(搭的士已是个非常不可理喻的建议),到了急症室又“白等”一轮,需要返回家中,确诊者在社区穿梭多时,这只会使社区出现更多传播链,引致疫情失控。这样无论强制检测多少人都无补于事,因为根本没有能力接收这班确诊者,防止进一步传播。以现时的传播速度和现在的检测措施,要找出所有隐形传播链根本就是不可能。而且卫生署热线又难以接通,市民面对这种情况难以适从。

  刘国勋称,现时最需要的是加快速度接收所有确诊者,将他们按严重程度分级,安排统一隔离和医治。地点无论是租用酒店,或是亚洲博览馆都可行。同时予密切接触者及次接触者监测手环,限制其出行最少一周。

  刘国勋指出,社区仍有很多隐形传播链,必须找出这些传播链才能做到清零的效果,使社会回复正,因此全民检测有其必要性。若要全民检测,少不了封城一段时间,又或是采取分区封城的方法。现时的“爆疫、关闭处所、减少聚集”的防疫政策只能减慢病毒传播,最终目标还是清零以阻断病毒传播。若未能社区清零,只会陷入不断的循环中,期中付出了尝试动态清零的代价(社交限制措施、对表列处所进行管控等令经济受挫),却又未能享受真正达到动态清零的好处(生活正常化)。望港府明白“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予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维,突破所有的“不可能”。

  刘国勋表示,特区政府经常说没有能力做到全民检测,其实方法很多,只是港府没有这个决心想做这件事情,最后都是牺牲了市民。就人员方面,港府可调动政府其他部门的公务员、增设检测临时职位、社区动员(包括招募义务人员或请各政党协助动员),决定封城更可招聘该屋苑的管理员协助上门检测。若局方实在力不从心,就应该尽早邀请内地疫情防控专家团访港提供抗疫指导,并请求中央政府派员支援,不要等到香港市民“人财俱伤”才有所行动。

  刘国勋谈到,防疫抗疫两年,特区政府理应知道自己的医疗承载量,理应预见到大爆发的出现,亦理应有应对措施,而不是到现在大爆发之时才束手无策,临时计划应对措施。港府防疫政策亦“错重点”,将大量精力放于逐一个案追踪密切接触者,但应该知道这不是可持续的政策。动态清零的核心还在于建立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治理,利用大数据、运算等信息科技进行疫情防控,这包括了最基本的于“安心出行”实施实名登记、加设追踪功能,并要求全港市民使用。同时为没有智能手机、未能使用安心出行的儿童、长者及有困难的伤残人士派发便携式、具追踪功能的实体安心出行,提升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速度,以防止疫情扩散。

  刘国勋呼吁,希望香港市民配合特区政府实施“安心出行”的实名登记,我们需要的是团结,放下成见,同心抗疫,因此希望市民不要将健康码问题“泛政治化”,并撇开政治立场,以实际情况考量问题,让特区政府在受监管的情况下,加设实名登记追踪功能,加快辨认密切接触者,保护我们社会中最弱势的儿童和长者。

  刘国勋说,如果香港持续这种“守株待兔”的被动防疫,港府对疫情防控的掌控能力会越来越低,感染个案和死亡数字直线上升,将会是不负责任地把儿童和老人暴露在极高风险当中,确诊者也会因医疗系统不胜负荷而需要“自生自灭”。社会徘徊在“动态清零”和“躺平”之间,这也是最尴尬的状态,既不能与内地大循环,又不能与欧美/西方大循环,加上社交距离限制和场所的关闭,使得经济雪上加霜,最后导致香港市民“人财俱伤”。因此香港绝不能再被动防疫,应更积极的采取预判式防控。

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2月12日电(记者 段晓鲁)香港疫情严峻,单日确诊个案屡创新高,隐形传播链遍布各区。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对此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全民检测有其必要性,若未能社区清零,只会陷入不断的循环中,既没有享受真正达到动态清零的好处,又付出了尝试动态清零的代价,还望港府明白“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予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维,突破所有的“不可能”。

  刘国勋说,确诊个案上千的首天,急诊室已出现容量不足,多名市民被急症室“退回”,导致确诊者被迫在家自我隔离,原本只有一人染疫,最后全家都“中招”。而且当局指示及程序模糊,一开始让确诊者搭的士前往急症室(搭的士已是个非常不可理喻的建议),到了急症室又“白等”一轮,需要返回家中,确诊者在社区穿梭多时,这只会使社区出现更多传播链,引致疫情失控。这样无论强制检测多少人都无补于事,因为根本没有能力接收这班确诊者,防止进一步传播。以现时的传播速度和现在的检测措施,要找出所有隐形传播链根本就是不可能。而且卫生署热线又难以接通,市民面对这种情况难以适从。

  刘国勋称,现时最需要的是加快速度接收所有确诊者,将他们按严重程度分级,安排统一隔离和医治。地点无论是租用酒店,或是亚洲博览馆都可行。同时予密切接触者及次接触者监测手环,限制其出行最少一周。

  刘国勋指出,社区仍有很多隐形传播链,必须找出这些传播链才能做到清零的效果,使社会回复正,因此全民检测有其必要性。若要全民检测,少不了封城一段时间,又或是采取分区封城的方法。现时的“爆疫、关闭处所、减少聚集”的防疫政策只能减慢病毒传播,最终目标还是清零以阻断病毒传播。若未能社区清零,只会陷入不断的循环中,期中付出了尝试动态清零的代价(社交限制措施、对表列处所进行管控等令经济受挫),却又未能享受真正达到动态清零的好处(生活正常化)。望港府明白“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予以新的模式、新的思维,突破所有的“不可能”。

  刘国勋表示,特区政府经常说没有能力做到全民检测,其实方法很多,只是港府没有这个决心想做这件事情,最后都是牺牲了市民。就人员方面,港府可调动政府其他部门的公务员、增设检测临时职位、社区动员(包括招募义务人员或请各政党协助动员),决定封城更可招聘该屋苑的管理员协助上门检测。若局方实在力不从心,就应该尽早邀请内地疫情防控专家团访港提供抗疫指导,并请求中央政府派员支援,不要等到香港市民“人财俱伤”才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