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入质 文质彬彬
例如,李商隐《无题》诗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都是“困难,不容易,做起来费事”的意思,但是第一个“难”侧重客观上的困难,后一个“难”侧重主观上情感的困难。诗歌上下文的含义既连接着字义、词义,也连接着诗歌作品的内容。因此,字词也是内容分层的一部分。
要把握诗歌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就要对其进行内容分层,而要瞭解诗歌的内容分层,除了采用“意合法”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入手,寻找形式标志。这样一方面可以克服“意合法”分层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语言的本质属性和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分层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而不是从抽象到抽象。
诗歌的字数、句数、奇偶、押韵、对偶、语音技巧等在诗歌的内容分层中都能成为形式标志,帮助我们瞭解诗歌的内容分层。
语音标记
有些诗歌押韵时,中间换几次韵,相同的韵段组成一个内容层,不同的韵段组成不同的内容层。这种押韵的传统从《诗经》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例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篇诗一共三个韵段,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内容层,“苍、霜、方、长、央”是一个韵段,“萋、晞、湄、跻、坻”是一个韵段,“采、已、涘、右、沚”是一个韵段。三个韵段的韵脚字都处在相同的位置上。
诗歌的语音技巧指诗歌作者为了读音的和谐,有意使用一些非强制性的语音手段帮助内容分层。语音技巧在诗歌内容分层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是一首五绝,通篇都不对偶,但“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在相同位置上使用了叠音技巧,使“苍苍、杳杳”成为同一个内容层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