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
“要坚持科技为先,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在启动式上说。
节粮减损增加“无形良田”
5月11日,丛亮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专家指出,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将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管理,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减损能力。
据介绍,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一方面抓为农服务减少收购损失。目前,全国已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乾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至2%以内。另一方面,抓技术应用减少储运等环节损失,我国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已降到1%以内。
新技术大幅降低国有粮库粮食损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