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在福建省,越来越多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出现在大海中;在广东省,多种多样的智能化渔业设备应用在水中船上;在山东省,以鱼保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文生态越来越好……“田园”从土地走向海洋,近年来,在中国的广阔海域上,人们用创新科技耕海牧渔,“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大力建设海洋牧场,不断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

  海洋牧场:

  “养殖真是越干越有劲头”

  4月以来,海水温度逐日攀升,各海域海鲜水产开始进入收获、繁育活跃阶段。

  “这一排排海带可不轻呢,一根海带比人还高。养殖海带后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海带是我的宝啊,养殖真是越干越有劲头。”来自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海带养殖户刘祖华捧着自己养殖的海带,乐呵呵地说。在他身边,渔民们正驾驶渔船穿梭在一排排由浮球、养殖绳构成的“田垄”中。定点、拉绳、收割、搬运……在他们熟练的操作下,海带被从海里运到船上,垒成一座座的“海带山”。

  这里的海洋,如今已成为渔民们的“海上田园”。随着耕海牧渔的深入开展,海带产业也成为泉港区峰尾镇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渔民的收入逐年提高。

  “十几年前,在没有进行海带养殖的时候,我纯靠出海捕捞为生,遇上休渔期时没有收入,只能在家闲着。如今不一样了,我开始从事海带养殖,正好弥补了休渔期的空闲,不仅增加了收入,生活也越过越好。”刘祖华今年承包了100多亩养殖区,如今一年的家庭收入由以前的几万元增加到了30多万元。

  在福建省连江县,凌晨三点的夜里,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约800万粒鲍鱼苗“乘坐”6辆活水车从福建东山抵达连江,等待卸车下海养殖。当咸鲜的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时,一筐筐鲍鱼苗已经“换乘”到了一艘艘小船上。迎着清晨的曙光,工人们从水下拉起养殖吊笼,开盖、投苗、关盖、下水一气呵成,指甲盖大小的鲍鱼苗纷纷完成了“搬家”。今年春天,连江县向海里投放了约20亿粒鲍鱼苗种,全县渔民都期待着今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