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叠加优势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光明日报发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靓珺文章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面对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必须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着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挖掘生育潜能。生育政策优化不能单纯在促进“多生”上聚集压力或简单追求刚性的工具性目标,而应更多关注生育意愿的长期改善、养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婚育观念的引导构建,以及促进个体发展、推动性别平等、改善家庭福利、缓解工作-家庭冲突、提高社会融合程度,进而长效挖掘生育潜能。
二是保障妇女发展权益,构筑女性友好型职业环境。第七次人口普查表明,超过50%的20至29岁的年轻女性拥有高等教育学历。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自主能力的提高,女性渴望拥有与男性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在家庭中的平等话语权。但是,由于女性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与婚育的适龄期高度重叠,事业发展与生儿育女之间不免冲突。针对这种情况,要以有力的制度保障职场和家庭中的男女平等,使生育行为不再成为加重女性家庭负担、阻碍女性全面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女性职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发展观,增强家庭承载能力。家庭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也是目前中国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完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家庭福利水平,帮助家庭提升发挥赡老抚幼等基本功能的能力。比如,对于祖辈参与儿童监护的家庭,应给予个人和家庭更大的自主空间;肯定和鼓励老年人在儿童照料、家庭发展、减轻社会育儿压力等多方面贡献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