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扭转危局 香港需调动社会资源抗疫

大批等待检测的市民,在元朗安兴街检测点“打蛇饼”。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2月11日电(评论员 束沐)2月以来,香港新冠肺炎确诊个案激增,已超过5000宗,随之而来的是公立医疗资源的不堪重负以及社会民心的动荡不安,更令人担忧的是港府防疫策略在技术上、舆论上均处于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香港社会尤其是管治团队亟需破除“抗疫资源已达极限”的迷思,唯有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并在内地的支持保障下协同抗疫,才能扭转现有危局、回到“动态清零”正轨。

  回顾近来香港疫情快速扩散期间,本地舆论和基层民意的主要“痛点”,总体上反映出四大问题:一是“精准封控”流于形式,传播链已经在社区四散,基于传统手段的流调追踪远落后于病毒传播速度,疫情失控势头加剧;二是防疫策略与公立医疗体系极不协调,强检能量短缺与快筛自检乱象产生迭加效应,收治隔离难度不断加大,长者危重症浪潮接踵而至;三是保障配套严重不足,小到封楼期间物资供应跟不上,大到全港食品菜肉抢购潮,极易诱发基本民生领域“次生危机”;四是思想认识陷入误区,盲目否定内地抗疫经验,无视客观存在的医疗瘫痪、民心动荡与民生危机,“变相共存”论调在菁英阶层和普通市民中均有一定市场。

  如何在短期内缓解上述问题?来自中央和内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协助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但在香港实际情况下,尤其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面前,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在最大化挖掘现有公务员队伍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引导、统筹更多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参与抗疫,并且尽快激活企业、社团和地区组织的功能,在中央和内地的支持协调、精准对接下,加快形成“强政府、好社会”的协同抗疫格局。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主张:

  第一,疫战当前,香港政府18万公务员必须挺到抗疫第一线,地区及基层服务组织应纳入到抗疫指挥体系中,缓解现有人力物力短缺问题。既然香港防疫进入“战时机制”,就要求公职人员必须全力投入疫战前线,不得有任何逃避和退缩。过去2年来,内地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战胜疫情,维持“动态清零”成果,全体公务员、事业单位、社区人员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这是内地抗疫的重要经验。   特区政府应在科学评估在疫情期间维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调集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公营机构人员,在纪律部队的统筹协调下投入检测、追踪、转运、封控等各项工作,而不是“在家工作”带头躺平、懒政。与此同时,政府防疫体系应该与现有地区和基层组织,尤其是立法会议员、区议员服务团队进行对接,建立起信息互通、诉求反馈、物资供应、人力调配的统筹机制,按区、按邨、按楼把问题解决到位。

  第二,港府不能被惯性思维捆住手脚,应果断拿出更多政策、法律工具调动社会资源协同抗疫,当务之急是协调私家医疗资源纾缓压力、以“疫苗通行证”为契机全面升级和强制普及港康码、督促本地企业落实防疫责任等。随着疫情扩散、医疗告急,越来越多轻症患者只能被安排“居家隔离”,这既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但事实上,香港私营医疗机构未收治新冠患者、不承担政府防疫任务,目前资源仍较为充沛,有建议指政府应动员私营医护力量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参与抗疫,是一个必要且可行的方向。

  另一方面,港府应对历次疫情措施似乎仅以“收紧社交距离”为核心,屡陷入“治标不治本”质疑。近来全港检测点大排长龙,除了因疫情导致强检量飙升外,也与不少企业要求雇员须持阴性证明上班有关,这说明广大私营企业都保持着很高防疫自觉。既然如此,为何港府不加快整合检测证明、疫苗记录与出行登记三大功能,推出升级版“港康码”在全港强制普及呢?若将督促市民使用港康码的责任落实在雇主身上,并与疫下申请各项政府补贴、基金挂钩,相信企业界可以立刻行动起来,为政府防疫分担很多压力,有利于“精准防疫”在社会面贯彻。

  第三,内地支援抗疫的力量,应与香港当前的防疫短板、需求缺口精准对接,特别是要发挥好后勤保障、协调八方、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2年前香港一度面临较大防疫压力,经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协调内地核酸检测、“方舱”建设团队抵港支援,为当时遏制疫情、稳定局面起到关键作用。此次香港疫情再起,内地核酸检测支援力量再次抵港并将逐步到位,短期内全港检测量有望快速提升。   然而,这一波防疫形势远比之前复杂,大规模检测、集中隔离点、轻症康复设施等多方面缺口,均亟待内地有关方面介入和支援,尤其需要富有经验的内地专家从战略、战术的角度予以指导。同样需高度重视的是,着眼于香港疫情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或香港采取更严格封控措施的可能性,内地输港民生物资供应链的稳定性更显重要,有关方面应提前研究部署应急预案,避免出现基本民生日用品、主副食品囤积居奇而导致民心不稳等不利情况。

  控制疫情、稳定民心是当前香港最大的政治。切不可遇到难题就绕道,绝不能轻言当前香港防疫“办法用尽”或“只能躺平”,为自己的懈怠和不作为而找台阶,需看到还有不少公共资源有待挖掘、还有大量民间力量有待整合。我们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必须毫不犹豫担负起“全社会抗疫”的领导角色,在中央政府和内地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坚决贯彻“四早”原则和“动态清零”方针,尽快扭转防疫被动局面!

大批等待检测的市民,在元朗安兴街检测点“打蛇饼”。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2月11日电(评论员 束沐)2月以来,香港新冠肺炎确诊个案激增,已超过5000宗,随之而来的是公立医疗资源的不堪重负以及社会民心的动荡不安,更令人担忧的是港府防疫策略在技术上、舆论上均处于前所未有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香港社会尤其是管治团队亟需破除“抗疫资源已达极限”的迷思,唯有最大化调动社会资源,并在内地的支持保障下协同抗疫,才能扭转现有危局、回到“动态清零”正轨。

  回顾近来香港疫情快速扩散期间,本地舆论和基层民意的主要“痛点”,总体上反映出四大问题:一是“精准封控”流于形式,传播链已经在社区四散,基于传统手段的流调追踪远落后于病毒传播速度,疫情失控势头加剧;二是防疫策略与公立医疗体系极不协调,强检能量短缺与快筛自检乱象产生迭加效应,收治隔离难度不断加大,长者危重症浪潮接踵而至;三是保障配套严重不足,小到封楼期间物资供应跟不上,大到全港食品菜肉抢购潮,极易诱发基本民生领域“次生危机”;四是思想认识陷入误区,盲目否定内地抗疫经验,无视客观存在的医疗瘫痪、民心动荡与民生危机,“变相共存”论调在菁英阶层和普通市民中均有一定市场。

  如何在短期内缓解上述问题?来自中央和内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协助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但在香港实际情况下,尤其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面前,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在最大化挖掘现有公务员队伍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引导、统筹更多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参与抗疫,并且尽快激活企业、社团和地区组织的功能,在中央和内地的支持协调、精准对接下,加快形成“强政府、好社会”的协同抗疫格局。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三点主张:

  第一,疫战当前,香港政府18万公务员必须挺到抗疫第一线,地区及基层服务组织应纳入到抗疫指挥体系中,缓解现有人力物力短缺问题。既然香港防疫进入“战时机制”,就要求公职人员必须全力投入疫战前线,不得有任何逃避和退缩。过去2年来,内地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战胜疫情,维持“动态清零”成果,全体公务员、事业单位、社区人员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广泛参与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这是内地抗疫的重要经验。

音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