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国保”的人正在打卡全中国

  中评社北京5月16日电/据中国青年报报导,“在青岛一天狂走17个景点”“特种兵6小时突击上海”“30小时往返1300公里旅游6个省”……“五一”假期前后,“特种兵式旅游”席卷社交平台,许多年轻人比拼着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卡最多景点。因为花费少、速度快,打卡景点多,被笑称为“特种兵”。

  不过这种旅游方式,在“刷保人”看来,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浮光掠影不如看到意义

  与浮光掠影的“特种兵式旅游”不同,“刷保人”更喜欢探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背后的厚重历史内涵。其实所谓“刷保”,即是指文博考古爱好者打卡全国各地古迹这件事。

  自1961年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产生至2022年,国务院已公布了8批共505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国保”一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接受国家最高级别保护。

  生笑经常游历于这5000多处“国保”以及各处非国家级文保单位、遗址。对他来说,成为“刷保人”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2007年前后,生笑就利用休息时间,游览全国各地保护遗址,“走到哪儿算哪儿,也没有规划”。那几年,生笑走完了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莫高窟等热门景点后,觉得不满足、不“解渴”,“当时就很想接着再研究下八大石窟”。

  2019年前后,生笑开始系统地在全国各地“刷保”。他说,现在的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好了,却比较浮躁。大家都急于办成一些事情,也比较注重得失。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更想去关注具体的“细节”。就这样,“刷保”成了他生活中“细节”的体现,也成为他的生活支点之一。

  与生笑的经历相似的是另一位“刷保人”桑玉。3年前,她辞掉了媒体行业工作,正式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不开工的时候,她有近半年的时间可以四处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