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日五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今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纪念日,这半世纪亦是中日关系发展最迅速、带给两国人民福祉最多、对地区和世界影响最大的50年。中日关系总体不断发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日益深化,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但是在当前大变局下,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多种摩擦加剧,经济安保问题凸显,两国国民相互印象趋冷,加之新冠疫情的延宕等因素,中日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当下台湾问题更成为中日之间的焦点问题。两国应该如何吸收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经验,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地推动中日关系正向发展?日前,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在线上举办了思想者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国内地、日本、台湾的多位日本问题研究学者,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了研讨。
参与研讨的嘉宾有: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馆参赞吕小庆、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台湾辅仁大学教授何思慎、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沈有忠、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论坛主持人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前中国驻日大使馆参赞吕小庆表示,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的历程,面对中日关系复杂严峻、脆弱多变的现实局面,我们不得不遗憾而严肃地指出,在政治外交关系这个双边关系主航道上,干扰阻挠中日关系前进的暗流、逆流如影相随,破坏颠覆中日关系的明山暗礁不时显现。在中美关系恶化、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和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日本对华外交呈现几乎对美西一边倒的政策,在美西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全球棋局中,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发挥了极为负面的作用,对中日关系造成极大冲击和伤害。在世界面临百年不遇大变局的关键时刻,日本对华外交取向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中日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吕小庆表示,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在中日关系上最紧要、最紧迫的工作,是遏止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踩线越线行为,对日外交在台湾问题上果断“止损”,防止中日关系发生颠覆性变化,也才能保证中日关系大局的基本稳定。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表示,中日关系从整体来看存在六大基本结构关系:第一,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第二,日美同盟和巨大中国相互视为威胁;第三,二战战胜国与战败国;第四,经济相互依存;第五,两千年历史文化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第六,近现代民族国家毗邻地缘关系。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源于第五、六项;但是前四项亦由此而染上特殊性。中日关系是基于同一文明圈这一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的特殊关系。
赵宏伟也说,日本政界主流存在一种台湾执迷,其逻辑是:第一,日本有史以来终于走向千年振兴,其路径是1872年至1895年完成“琉球处分”,1895年夺取台湾。二是,1945年日本战败,失去台湾,失去琉球。三是,日本复兴的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收复琉球;但因得寸进尺执迷台湾所属钓鱼岛而被反噬,美国只承认交予琉球施政权,没承认交予日本琉球主权,及钓鱼岛主权。四是,中国统一台湾就是日本失去台湾,就有琉球离心,日本危矣,只好对中国俯首称臣。因此,日本政界主流认为,维系日本复兴必须依附日美同盟,联手保卫台湾。
台湾辅仁大学教授何思慎在发言中分析了岸田文雄上台后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日关系带来的影响。何思慎指出,中日建交50年,迈入“知天命”之年,不是参透谁、主谁从,谁压倒谁的外交对决。两国虽存在分歧,但和平与合作仍是中日关系的主流,而中日关系的改善除可减少中美之间的误解,此为日本安全之所系。当下中日关系虽仍不睦,但双方领导人不欲关系继续滑坡的意图明显,彼此仍对未来关系发展抱期待感,“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的、稳定的中日关系”是岸田文雄对中外交努力的方向。当前,中日所处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更显重要,以避免矛盾激化,对立螺旋向上,最终走向冲突。中日需要有智慧地去处理双方的历史问题,双方各让一步,互给“下台阶”的空间。中、日外交主事者须具宏观战略思维与历史纵深,回归邦交正常化初心,继承前人的外交智慧。
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沈有忠指出,今年适逢中日建交50周年,日本在去年进行政权交替,岸田文雄的上台一度让中日关系出现升温的契机。然而,受到安倍晋三遇刺,以及俄乌战争的影响,短期内岸田文雄领导的对外政策以及在印太战略中的角色,不至于有大幅改弦易辙的转变。然而,中长期来看,日本的派阀政治很可能会因为安倍的骤逝而再次洗牌,而岸田领导的宏池会向来主张务实外交,在印太地区除了力求稳定之外,更积极地寻求对话、扩大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也是岸田对日本外交的愿景。在这样的格局下,展望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在印太地区的角色,是否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值得观察。
沈有忠强调,要尽量降低两岸关系和台日关系对于中日关系所产生的干扰,这样才能使中日关系正常化发展。沈有忠呼吁,要持续中日两国民间的交流,因为由下而上建立的关系才能够走得长长久久。“民间的交流是最务实的,也是能够让政治能够朝向正常化发展的最基本的核心。”
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在主旨演讲中分析了新保守思潮的历史变迁、现实实践、具体内涵及其对日本的影响。日本自由党宏池会中大批中间派或自由派已经发生思想转变,将会影响中日之间的对话、意识形态的转变和战略调整。岸田提出的“新资本主义”,强调制造业回归日本,推出“经济安保法”,正是新保守主义的体现。一方面需要警惕美国以台湾取代冲绳基地,另一方面要深入瞭解新保守主义的理论研究、具体政策以及最新动向,瞭解新保守主义者的诉求,期待与之对话。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从当前扭曲的中日关系、中日老一辈领导人的智慧和探寻新型的中日关系这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周永生指出,当前的中日关系是扭曲的,两国矛盾广泛而深刻。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政治关系、国际关系、军事关系、历史问题、经济关系、海洋领土问题、日本干涉中国内政这七个方面。周永生认为,我们应该向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学习。在六七十年代,中日同样有非常深刻的矛盾和对立,但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运用智慧回避和淡化矛盾,从政治大局着眼,从务实的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细微层面入手,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强调,改善两国关系,要以回避矛盾为方法,以扩大合作、共识和交流为渠道。具体有以下三点:第一,回避矛盾,不要过分强调;第二,从没有矛盾、能够合作的领域入手,进行信任、情感和政治方面的投资与积累;第三,大力发展经济、环保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键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表示,一个完全统一的中国将促使中日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发展,希望日本政治家与有识之士读懂并理解中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战略意志与民族夙愿。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当前中日关系行至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与重大节点,虽然中日间存在包括涉台问题等一系列矛盾与纠葛,但两国尚未形成全面、长期的战略竞争,未来亦很难发展至中美关系那般的全面战略竞争。由此,对于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定位应是在战略互惠基础上构建契合新时代的中日关系,中日应相向而行,共同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为两国与东亚和平稳定做贡献。
论坛更多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中评月刊刊发。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中评社报导组)今天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纪念日,这半世纪亦是中日关系发展最迅速、带给两国人民福祉最多、对地区和世界影响最大的50年。中日关系总体不断发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日益深化,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但是在当前大变局下,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足,多种摩擦加剧,经济安保问题凸显,两国国民相互印象趋冷,加之新冠疫情的延宕等因素,中日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当下台湾问题更成为中日之间的焦点问题。两国应该如何吸收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经验,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地推动中日关系正向发展?日前,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在线上举办了思想者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国内地、日本、台湾的多位日本问题研究学者,以“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进行了研讨。
参与研讨的嘉宾有:中国前驻日本大使馆参赞吕小庆、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赵宏伟、台湾辅仁大学教授何思慎、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沈有忠、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论坛主持人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