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委屈”的布林肯 “很做作”的美政府
“美式互利”其实是自私自利
但是耶伦也在重复拜登政府的陈词滥调:捍卫美国利益和保护人权,减少美国在关键原材料和商品上的对华依赖,构建孤立中国的半导体供应链等等。美国要求中国的合作,不是“互利”而是“自利”,不是协商而是强压,如此前提下的中美关系不可能“公平竞争”,更不可能“健康、互利”。
这样的演讲,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只能是给拜登政府背书的空洞宣讲。在白宫充斥意识形态偏见、在国会山到处叫嚣反华声音、在五角大楼对华喊打喊杀的氛围下,耶伦的演讲连自己都不会相信──不是中国人不相信耶伦的专业精神,而是不相信耶伦作为美国财长的政治偏见和对华予取予夺。故而,当耶伦变成了意识形态挂帅的政客时,她的中美经济关系论调经不起推敲。
须知,拜登政府不仅延续特朗普时期的对华贸易战,而且在科技、经济领域深度推进对华“脱钩”。在此逻辑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如何“健康、互利”呢?关键是这个看上去挺美的说法,还建立在拜登政府对华“极端竞争”的大前提下。
耶伦对中美经济关系的论调,不过是美国对华极度关注──甚至是矛盾性关切的小插曲。分析家们注意到,从特朗普时期聚焦中国开始,拜登时代对中国的关注更甚。从白宫到国务院,从国会山到五角大楼,从美国舆论到自媒体再到普通民众,中国成为美国上下时刻必谈的热点词汇。拜登从各种演讲到国情咨文,从双边外交场合到多边外交场合,从“口误”到接受采访,几乎句句离不开中国。由此可见,美国对中国是多么的执着。然而,这幷非友好国家的善念,而是意识形态偏见下的对华执念,或者说是美国对华的战略性焦虑。<nextpage>
美国对华战略性焦虑,是因为美国对自身的软硬实力失去自信。从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和拜登的“美国回来”,美国政府不再淡定,开始聚焦幷盯准中国,幷把中国当成靶子。美国的对华战略性焦虑也表现出言行错乱的矛盾性。一方面,拜登政府一再表示中美不会发生“冷战(新冷战)”,另一方面则又强调对华“极端竞争”,意图在经济上对华不断脱钩幷孤立中国。此外还在地缘政治上打造各种反华圈子,幷通过涉台、涉疆、涉港等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还怂慂盟友圈发出反华大合唱。
美国对华“极端竞争”的同时,还要求中国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譬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全球地缘政治热点中附和美国。如此“合作”是美式霸凌下的对华威逼强压,中国自然是不吃美国这一套。
没有诚意只有虚伪的算计
美国对华战略性焦虑,还体现在美国的伪善上。从去年年底到刚刚闭幕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拜登不断发出要和中国对话的信号,美国务卿布林肯更表示“中国必须要表现出与美国接触的意愿”。美国似乎“很委屈”──不与美国对话是中国的责任。果然如此吗?一方面,无论拜登还是布林肯,对话也好,访华也罢,都是单方面的自说自话──外交是双边的,单方面的自说自话不仅有违外交礼仪,也充满着阴谋意味。何况,美国对中国的一揽子恶劣动作,也不适合中美高层对话。
从击落误入美国的中国无人飞艇,到允许蔡英文借口“过境”窜美幷与美众议长麦卡锡会面;从借口乌克兰危机诋毁中国,到逼迫威胁中国站队美西方,美国对华各种明枪暗箭。针对洪都拉斯准备和中国交建,拜登也派出所谓“密友”搅局。<nextpage>
这样的美国,不仅没有大国气度,连外交底线都没有了。相比之下,中国欢迎八方来客,从西班牙首相到法国总统,从欧盟委员会主席到德国外长和日本外相,中国都给予充分的外交礼遇,也秉承求同存异的立场。面对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加强战略自主,不做美国的附庸等的大实话,美国急忙跳出来说马克龙代表不了欧洲。这样的美国,反华焦虑到了极致,对盟友的公道话也敏感至极。不仅如此,美国还继续对盟友进行监听监控,甚至还被公开泄密。
这也意味着,拜登时代的美国政府,不仅反俄搅火乌克兰危机,而且对盟友也失去信任,整个美国似乎都缺乏安全感。对中国,美国则是彻底失去了大国自信,深陷战略性焦虑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