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香港抗疫束手无策?务必破除迷思

沙田多个地方被纳入强制检测公告,其中沥源社区会堂的检测中心大排长龙(来源:香港电台)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评论员林艳)在Omicron和Delta双变种病毒夹击之下,香港第五波疫情呈现几何式大爆发,连续36天累计本土确诊病例超过千宗,不明源头个案已超过200宗,而确诊者更是遍布香港18个区。尽管如此,疫情仍然未见顶,不明源头个案连续4天屡创新高,有专家预计春节过后甚至可能出现“海啸式”大爆发。我们以为,第五波疫情堪称香港疫情发生以来形势最严峻、最凶猛的一次,破除抗疫工作中的种种迷思,事关重大,刻不容缓。

  第一,在抗疫策略上,要放弃“与病毒共存”的幻想,避免陷入“躺平式”的被动抗疫。

  随着第五波疫情的爆发,以及受到一些西方舆论的影响,近来“与病毒共存论”再次在香港社会冒起,有声音认为新冠病毒已出现“流感化”,Omicron症状轻微如“大号感冒”,不必再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抗疫,是时候“与病毒共存”等等。我们以为,这种“躺平式”的消极论调非常不负责任,是完全错误的。

  必须指出,香港倘若“与病毒共存”,后果将不堪设想。首先,新冠感染者包括轻症者在康复后均面临后遗症的风险。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除了影响肺部,还会引发嗅觉失灵、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等,《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杂志、《传染病杂志》等近期的权威专业论文都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新冠病毒演变方向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病毒变异的方向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见得就如公众所想象般“只会变弱”,它在变异过程中可以加强传播力,也可以增强杀伤力,更可能改变传播载体,正如香港出现了仓鼠传人之类的令人始料未及问题。此外,并没有证据表明Omicron就是新冠病毒变异的终点。再者,就香港现实情况而言,公共医疗资源有限,根本难以承受“与病毒共存”的后果。香港公立医院在没有疫情之下已经出现资源紧张的问题,一旦出现更大规模爆发,公营医疗系统必定不胜负荷。须知,虽然Omicron症状比较轻微,但并不代表不会致死。尤其是在感染基数增大的情况下,死亡人数依然可以很惊人,最近美国单日死亡个案突破3000正是一个例证。由此可见,今天的香港,根本不应该存在“与病毒共存”的迷思。

  我们相信,谁也不希望成为“与病毒共存”下的牺牲者。日前香港特区政府也针对香港社会上出现的杂音表明了清晰立场,指出“动态清零”是防疫抗疫及保护市民卫生安全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生命至上的“动态清零”目标,带领香港社会统一思想、共同携手抗疫。   第二,在抗疫方法上,要破除全民检测等于“全民禁足”的迷思,重新科学认识全民检测并且高度重视其抗疫有效性。

  当前,香港不明源头个案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各区“遍地开花”。Omicron变种传播力强劲,而香港并不具备强大追踪能力和流调能力,难以做到精准抗疫,在这种情况下,全民检测是目前应对这波疫情最有效的方式。然而,香港社会却始终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全民检测需要配合全民禁足来进行,因此不适合在香港推动全面检测。事实上,从内地已经非常成熟的经验来看,全民检测并不需要全民禁足才有效,更不会影响社会的正常活动运转。

  以深圳为例,1月7日以来深圳亦受到Delta和Omicron双重夹击,先后出现了三条完全不相关的疫情链。然而,深圳只用了19天就成功“摘星”,在春节前夕1月26日实现了全市降为低风险区。深圳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地截断传播链,离不开全民检测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咨询深圳有关专业人士知悉,在这19天的抗疫过程中,深圳开展了多轮大规模全民核酸检测,通过“5混1”和“10混1”混采检测快速筛查,而参与检测的市民凭藉已采样标识即可自由出入公共场所。期间,如果发现某个群组检测结果为阳性,则立即对该群组成员单独隔离,并且进行一对一单采单检,复核确定哪个是阳性。由此可见,全民检测并不涉及全民禁足问题,香港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内地这套成熟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安心出行上添加核酸检测结果等功能。至于一些人所担心的检测人手不足问题,也可以通过向中央申请支援解决,我们相信中央亦会全力支持香港抗疫工作。

  香港第五波疫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新冠病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播威力。我们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应该重新正确认识并且高度重视全民检测在抗疫中的科学作用以及必要性,特别是要清楚明白全民检测不需要“全民禁足”。既然同样不影响香港市民正常社会活动,那么有检测一定比不检测要好。与其任由携带病毒者在各大社区游走形成“海啸式”传播,不如主动出击进行全民检测“地毯式”搜寻出病毒携带者,决不能“掩耳盗铃”。香港已经错过了第五波疫情的最佳抗疫黄金周,特区政府必须“亡羊补牢”,尽快组织全民检测彻底追查传播链。   第三,在抗疫体制上,要破除“各自为政”的职能分工迷思,成立特首亲自领导、统一协调的“抗疫指挥中心”。

  我们看到,自第五波疫情发生以来,香港防疫不断出现检疫设施、人手、物资不足、检疫酒店仓促应战、检疫酒店受检人士交叉感染、检测程序混乱、居民检测大排长龙、资讯发放混乱、围封大楼大批垃圾未清理、服务热线难以打通等乱象。这一系列问题实实在在地暴露了香港应对疫情危机方面存在的缺陷短板,究其主要原因仍然在于香港至今还未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防疫机制,更缺乏一个统筹协调的“抗疫指挥中心”。

  我们以为,抗疫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程,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新的疫情风险,因此绝不是卫生署、房屋署等三两个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通力合作、积极配合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需要统筹协调庞大的人力、物力等各方资源,调动政府各个部门以及一切社会力量,包括退休公务员、政团和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大企业机构、义工团体等,甚至包括动员普通市民等。毫无疑问,面对这样一项涉及全方位统筹协调的艰巨工程,只有成立一个由特首亲自领导的“抗疫指挥中心”,联合相关负责人组成一个专门的防疫小组进行统一协调,才能够有效防止各部门之间横向沟通不力的问题,才能够确保各部门制定出台的政策相互协调,才能够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统一的应急预案。可以说,只有先把政府内部各大职能部门关系理顺了,把抗疫优先的导向切实加强了,才有可能进一步调动相关公营机构、社团组织、全体市民携手抗疫,这种特殊的“战时机制”,是香港当前在应对疫情上做到快速反应、有力处置的必须。

  春节假期即将接近尾声,旧的群组传播链还未来得及切断,新的团年饭群组已经出现。昨日香港本地确诊个案130宗,初步确诊195宗,不明源头59宗再创新高,其比例已由1月初少于10%升至今日占45%,甚至还有确诊者没有找到仍在社区内趴趴走。最新的疫情数据再次说明,病毒在各区的蔓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海啸式”大爆发随时可能到来,留给香港截断传播链的时间已然不多。我们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只有争分夺秒地采取有效的防疫机制和防疫方法,果断采取最彻底、最全面、最坚决的防控措施,才能够打赢眼前这场艰巨的抗疫大战。

沙田多个地方被纳入强制检测公告,其中沥源社区会堂的检测中心大排长龙(来源:香港电台)

  中评社香港2月5日电(评论员林艳)在Omicron和Delta双变种病毒夹击之下,香港第五波疫情呈现几何式大爆发,连续36天累计本土确诊病例超过千宗,不明源头个案已超过200宗,而确诊者更是遍布香港18个区。尽管如此,疫情仍然未见顶,不明源头个案连续4天屡创新高,有专家预计春节过后甚至可能出现“海啸式”大爆发。我们以为,第五波疫情堪称香港疫情发生以来形势最严峻、最凶猛的一次,破除抗疫工作中的种种迷思,事关重大,刻不容缓。

  第一,在抗疫策略上,要放弃“与病毒共存”的幻想,避免陷入“躺平式”的被动抗疫。

  随着第五波疫情的爆发,以及受到一些西方舆论的影响,近来“与病毒共存论”再次在香港社会冒起,有声音认为新冠病毒已出现“流感化”,Omicron症状轻微如“大号感冒”,不必再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抗疫,是时候“与病毒共存”等等。我们以为,这种“躺平式”的消极论调非常不负责任,是完全错误的。

  必须指出,香港倘若“与病毒共存”,后果将不堪设想。首先,新冠感染者包括轻症者在康复后均面临后遗症的风险。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除了影响肺部,还会引发嗅觉失灵、记忆力和专注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会导致生殖能力下降等,《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杂志、《传染病杂志》等近期的权威专业论文都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新冠病毒演变方向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病毒变异的方向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见得就如公众所想象般“只会变弱”,它在变异过程中可以加强传播力,也可以增强杀伤力,更可能改变传播载体,正如香港出现了仓鼠传人之类的令人始料未及问题。此外,并没有证据表明Omicron就是新冠病毒变异的终点。再者,就香港现实情况而言,公共医疗资源有限,根本难以承受“与病毒共存”的后果。香港公立医院在没有疫情之下已经出现资源紧张的问题,一旦出现更大规模爆发,公营医疗系统必定不胜负荷。须知,虽然Omicron症状比较轻微,但并不代表不会致死。尤其是在感染基数增大的情况下,死亡人数依然可以很惊人,最近美国单日死亡个案突破3000正是一个例证。由此可见,今天的香港,根本不应该存在“与病毒共存”的迷思。

  我们相信,谁也不希望成为“与病毒共存”下的牺牲者。日前香港特区政府也针对香港社会上出现的杂音表明了清晰立场,指出“动态清零”是防疫抗疫及保护市民卫生安全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希望,香港特区政府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生命至上的“动态清零”目标,带领香港社会统一思想、共同携手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