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傅科长”的花田故事
“年纪大了,他们都劝我少下田,现在我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一口浓浓的广东口音,傅廷栋笑呵呵地说。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带上“傅氏六件套”,扎进田里的傅院士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60余年来,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遨游在油菜王国……
一辈子,一株花,一件事。
傅廷栋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过3亿亩。作为国际杂交油菜的主要开拓者,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影响深远。
德国科学家曾评价说:“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育种,从追赶到领跑
从傅廷栋的办公室窗台望出,野芷湖畔,微风轻拂,金黄色的花海与明媚的阳光相映成趣,生机满满。
油菜花开满地黄,傅廷栋团队也迎来了忙碌期。他们要观察不同品种油菜的长势和抗逆性,记录成千上万组数据,选育油菜“优等生”,这是一段属于育种人忙并快乐的时光。
细数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亩产提高了3倍,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