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之源。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向世界阐释了对文明多样性、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深入思考。
“中国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往往也是文明的进步史。”埃及出版人、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明传承和创新能增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化是经济、技术等层面的现代化,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等层面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所滋养,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坚持人民至上,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天人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博大胸怀……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拥有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并存、交流互鉴的深意。”墨西哥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表示,在延续中传承,在变革中创新,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著名汉学家哈桑·拉杰布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合作与共享、和平与发展。“对一个国家而言,文明传承和创新可以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更多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机制,有利于文明传承和创新。”
“为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竹林能蓄水,水能润田地,田地可产粮。”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上堡梯田灌溉工程已延续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功用。当地推陈出新,打造以梯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集聚区,成为游客们乐而忘返之地。截至目前,中国以上堡梯田为代表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0处,古老的东方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走进博物馆、考察历史文化街区、观看《格萨(斯)尔》《玛纳斯》说唱展示……习近平主席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重要指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出版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全力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历来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尼泊尔考古局局长达莫达尔·高塔姆表示,中国历来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历史悠久的古代遗址仍在发挥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进人民团结。去年7月,经过近5年努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援助尼泊尔工作队圆满完成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九层神庙建筑群文物本体维修。高塔姆说:“项目保护了建筑群原本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国先进修复技术和理念值得学习。”
马耳他汉学家、马耳他语版《论语》译者萨尔瓦多雷·朱弗雷表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和促进交流互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古老的哲学仍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中国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中,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作出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