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深度:洪圭德谈印太安全与战略

洪圭德教授(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首尔9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韩两国越来越密切的各层级、各方面的交往给两国发展带来长足益处,然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中韩关系也在不少方面出现了摩擦,特别是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相当多与文在寅前政府不同的对外政策,让中韩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问号。对此,中评社记者日前与韩国战略专家洪圭德进行了一个深度专访,他就目前一些地区热点议题进行了阐述。洪圭德认为,回望韩中关系30年,虽有不及我们期待之处,但可以说,在诸多逆境中比较良好地维持到了现在。虽然时间并不短,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意见冲突”。韩中两国要持续发展相互尊重的关系必须先解决朝鲜问题。

  洪圭德,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政治外交系荣休教授、国际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安全学会会长。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外交学学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国际政治学硕博士。曾任亚太安保合作理事会韩国代表、总统职务交接委员会外交统一安保分科委员会咨询委员、国防部国防改革室室长。著作包括:《南北微笑: 美丽的沟通》、《超连接社会国家安保的危机,为什么是融合安保?》等。在近30年的执教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的洪教授于今年8月辞去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教授职务,他表示卸任之后仍会竭尽全力寻找机会为年轻一代创造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并不懈努力。以下为专访全文:

  “北约亚太化”是杞人忧天 非传统安全问题各国都要合作

  中评社记者:您曾作为尹锡悦总统欧洲特使团成员去欧洲多地访问,可否请您谈一谈现在韩国政府对对欧盟政策是什么?

  洪圭德:尹锡悦政府欧盟政策的核心是对外扩大韩国外交范围。过去我们(韩国)的外交总是以朝鲜为中心,无意中导致了将韩国的路线范围局限在韩半岛中心的结果。大韩民国已经成为世界级国家,尹锡悦政府全面提出了“全球枢纽国家”的目标。一直以来韩国的路线都以美国或东亚为中心,此次尹锡悦总统就任后首次向欧盟派遣特使团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欧盟特使团从6月5日到10日,在为期四天的访问期间与欧盟议会、执行部、对外合作负责人进行了十四次会议。尹锡悦政府对外宣称要开展立足于国际规范的价值观外交,表示会积极参与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气候变化、新技术合作、人权、对战争地区的人道主义支援、保健安保、海上安保、宇宙领域、数字化安防、贸易秩序稳定化等新的挑战课题,欧盟各国代表都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了尹锡悦政府的这种意志。

洪圭德教授(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记者:今年的北约峰会首次邀请了韩国、日本首脑参加,对此有声音担心将来会出现北约亚太化,对此您怎么看?

  洪圭德:尹锡悦总统将就任后的首次巡访定为参加北约峰会,是因为并不是只访问一个国家,而是可以同时与欧洲和亚洲太平洋(AP)国家首脑会面的机会,因此我认为还是很有意义的。以美国总统拜登为首,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等进行的三方会谈固然很有意义,但与北约亚太伙伴国(AP4)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首脑会谈也非常有益。在短暂的峰会期间,尹锡悦总统与各国政府的首脑进行了十余次的双边会谈,认真听取了很多国家的立场,这对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韩国有很大的帮助。从北约是军事同盟体这一点看,虽然存在与地区以外国家相抵触的担忧,但北约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在亚太地区扩大接触范围,所以我认为这种担忧只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如今的安保除了气候变化、卫生保健合作等传统安保外,非传统安保威胁也越来越大,要在蜘蛛网般交错的联系网和相互依存的经济中寻找新的方法需要与国际社会所有国家进行合作。现如今安保的定义已经发生变化,即为了共同应对非传统安保威胁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区域范围。韩国政府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其放在了重要优先顺序上,并欢迎与北约的合作。

  中评社记者:不过似乎还是不能将北约看作是覆盖整个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组织,因为其阵营逻辑依然很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地区间的分裂,对这种忧虑您有何看法?

  洪圭德:当然,欧盟和北约的构成要素是不同的。但韩国政府的立场是:不区分欧盟和北约,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扩大韩国的影响力,在可以合作的部分进行合作。如果说韩国政府至今的对外活动比较消极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韩国政府将为解决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更加努力地寻找韩国能做什么样的贡献,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韩国作为全球枢纽国家要寻找自己的作用,这是具有新的意义的。很多人都在问,“那么什么是全球枢纽(pivot)?”,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是区域范围,如果说以前只集中在朝鲜问题上,那么现在则要向朝鲜、区域以及全球扩展影响范围;第二是作用,超越地理概念寻找自己的作用,填补以往消极作用的空缺,为促进国际社会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积极寻找韩国可以作出的贡献。总而言之,撇开北约的军事层面,不分任何协议组织,都会寻找可以合作的部分进行合作,这是尹锡悦政府的方向、蓝图和计划。

  中评社记者:韩国是因为何种考虑加入了北约的网络防御组织?韩国是希望将来北约能协助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吗?

  洪圭德:希望对此不要有误解。这是从上届政府后期开始就一直在推进合作的问题。此次与北约进行网络防御合作的最重要原因是:韩国是在半导体技术等方面进行“最尖端”竞争的代表性国家,是网络黑客的主要目标。从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培育(培养)到个人信息、医疗信息等方面的黑客攻击发生频率也严重增加,成为全国民关注的问题,政府也从保护企业的角度出发,需要与区域内的国家进行合作。现实情况是,如果不确保网络安全就连海外出口都不容易。因此,尹锡悦政府为了应对多种新的威胁,将扩大战略合作范围。特别是学习了北约和欧盟国家的战略沟通(strategic communication)接近方法,为保护国家利益将扩大信息共享。面对世界范围的网络威胁,谁也无法独自解决问题。形成防御黑客攻击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形成全球治理体系韩国决心“开放门户”,不惜与所有国家进行合作。这样理解就可以了。

  韩国经常受到朝核导弹威胁,绝不希望核武装化或拥有核武器。尹锡悦政府在选举期间与其他候选人不同,一直坚持无核化立场。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最近警告的那样,核扩散危机是最严重的危机,核扩散威胁不断扩大,不能只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为了共同应对核威胁有必要与欧盟、北约进行合作。应该说基本立场是,为了更安全地治理世界,需要所有国家携手合作。   朝鲜可能第七次核试验 中韩应携手说服朝鲜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朝鲜现在还没有进行第七次核试验的原因为何?目前有什么办法能让朝鲜回到谈判桌上来吗?

  洪圭德:这是一大难题,韩国也十分苦恼。应该说朝鲜已经做好了第七次核试验的准备,只是在选择(重启)时机而已。目前尚未重启核试验存在很多变数,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变数是:直至中国党代会结束前,朝鲜考虑到中国国内的政治状况试图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很小。另外,美国也即将举行中期选举,朝鲜是否进行核试验对美国国内政治也会产生影响。虽然通过核试验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进行核试验后,朝鲜必须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克服这一压力时也将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即使对北制裁力度不大,但鉴于朝鲜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粮食状况等,只要中国不帮助朝鲜,朝鲜居民的受灾程度会比现在更加严重。国际社会对第七次核试验谴责的矛头会都指向朝鲜,但中国有可能被误解为对朝鲜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没有积极制止朝鲜,这或将给中国带来负担。所以说,在应对朝鲜问题上,非常需要韩中两国进行合作。另外,尹锡悦政府的立场是:如果朝鲜走向无核化道路,韩国将毫不吝啬地实施“大胆的”援助。因此,为使朝鲜转变态度走向无核化,中国有必要扩大与韩国的接触,积极说服朝鲜。

  中评社记者:这“大胆的计划(大胆提议)”,具体指的是什么?

  洪圭德: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大胆的计划”并不是已经决定好的,而是不断酝酿制定下去的过程(in the making)。因此,可以认为“大胆的计划”是一种意志的表述,表示要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做好说服朝鲜的万全准备。我认为,如果朝鲜实现无核化,即使不坚持拥有核武器也会为其营造可以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公平公正做贡献的氛围,并通过经济交流使朝鲜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对此中国会给予很多帮助,韩国也会这样做。从这一点看,非常不理解朝鲜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核武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越南虽然没有核武器,不是也享受着经济的富足吗?为了也让朝鲜摆脱国际社会的孤立,走出来享受更多利益,尹锡悦政府坚定地提出“大胆的计划”,希望韩中两国在这方面能够携手相助。   韩国印太战略不为牵制中国中韩应求同存异

  中评社记者:有声音对认为,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正在与美国的印太战略进行配合,遏制中国,您对此如何分析?您对将来由美国主导形成“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的可能性怎么看?

  洪圭德:虽然尹锡悦政府扩大参与“印度-太平洋战略”是事实,但认为这种努力是牵制中国的解释有些夸张了。第一、韩国政府不断努力加强同盟和恢复训练,同时强调韩国的政策绝对不是为了排挤或反对特定国家,还多次强调并承诺要进一步扩大建设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第二、扩大韩美日安保合作是实现东亚和平的必要先决条件。当然,如果能稳定的掌控朝鲜问题,安保合作的程度应该不会扩大到同盟。但是,从朝鲜最近的挑衅行为来看,韩美日安保合作的必要性不得不扩大。中国必须理解这一点,朝鲜已经不是20年前的朝鲜,我们(韩国)所感受到的危机感和不安感与过去截然不同。仅2022年一年朝鲜就发射了十八次弹道导弹(这都违反了安理会的决议案)。特别是4月5日金正恩委员长发表的“先发制人打击”和“战术核武器开发计划”,严重威胁到了韩美日三国,我们必须进行防御,用例如中国提出的“双轨并行”等过去的方法是绝对不能解决我们如今面临的安保危机的。6月5日,在四个地区时隔35分钟分别向韩国和日本领海发射了4种不同的8枚导弹,这是促使韩美日安保合作的绝对威胁。特别是6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劳动党军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全面改编和完善了军队指挥部的核战术,还故意展示了一边在地图上标注韩国后方地区(浦项)产业设施和(古里)核电站设施等进行会议的威慑性场面,这些很难看作是单纯的“修辞(rhetoric)”。韩国的立场是:只要这种威胁持续下去,就只能继续推进导弹防御系统的整合。因此,希望中国政府也能意识到事态的紧迫性,共同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韩国的首都圈是人口相当密集的世界超级城市之一,离军事分界线也很近。如果朝鲜发射导弹,4分30秒后就能抵达首尔上空。许多外国人也聚集在首尔,因此韩国若出现问题,就不仅是韩国的危机,会被认为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危机。所以,尹锡悦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必须考虑具备这样的防御及拦截技术的萨德部署。如前面所提到的,尹锡悦政府承诺过即使在韩国的核武装呼声中也会坚持主张非核化原则,虽不开发核武器,但利用战术武器保护国民安全是韩国作为主权国家必须坚持的价值及目标,韩国有义务从朝鲜的威胁中保护世界和平安全。尹锡悦政府曾发表公约称,将(动用所有可能的方法)不局限于萨德,计划建设能应对各种高度的综合拦截系统,并全面努力缩短建设时间。   中评社记者:尹锡悦政府施政好评率在8月5日跌至了24%的历史最低点,您认为原因为何?这是否会对之后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

  洪圭德:支持率下降对于新政府来说是非常艰巨的挑战课题。尽管如此,我认为尹锡悦政府推进的外交政策是展现韩国大蓝图的非常重要的远景规划,有“大义名分”,在扩大新外交范围、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触等方面得到了很高的支持。摆脱单纯地只关注朝鲜的狭隘视角,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是非常具有未来导向性的,特别揭示了反映年轻一代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新方向性。任何国家、组织甚至个人都需要高瞻远瞩的“大胆的”宏伟蓝图,韩国国民应该能够自豪地接受。我认为,政府所有部门和国会、学术界、企业、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全球枢纽国家”的远景使全体国民都能为实现伟大的目标齐心协力。尹锡悦政府刚刚进入第三个月,成果还没有具体显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在新政府更加稳定后,应该会有好的成果。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两国走过风风雨雨,如果请您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中韩关系,您认为是什么?您对未来的中韩关系有何期待?

  洪圭德:“消除意见分歧的‘求同存异’”。

  韩中关系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30年。回望韩中关系30年,虽有不及我们期待之处,但可以说,在诸多逆境中比较良好地维持到了现在。虽然时间并不短,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意见冲突”。韩中两国要持续发展相互尊重的关系必须先解决朝鲜问题。明确指示军队运用战术核武器并反映在军队理念中,不断反覆实际性威胁,与这样的朝鲜寻求和平解决?我认为这是“缘木求鱼”。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水平与1990年代初有天壤之别,面对实质性的威胁,不能用与过去一样的方法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尹锡悦政府提出的“大胆的计划”,需要中国的积极关注和参与。虽然两国的体制和追求的价值观略有不同,但也有许多共同点。正如中国提倡的“求同存异”一样,需要在承认并尊重彼此不同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我认为,不能掩盖至今为止的误会和矛盾。不管怎样,两国的关系非常重要,需要共同走下去的路还有十万八千里,我想,作为邻国的韩中关系肯定会比现在发展得更好。最重要的是下一代之间的接触,努力增加相互理解、面向未来、求发展的姿态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以30周年为起点,两国领导层和社会各界的舆论引导者(opinion maker)有必要再次确认韩中关系的重要性,为共同促进年轻一代之间更活跃的交流而努力。   现在尹锡悦政府的韩美同盟,从某种角度来看,就像作用与反作用原理一样,是从恢复上届政府重视均衡的政策而被忽视的韩美关系的角度出发的,不过从中国的立场来看,会认为短期内变化过快、过多。但从长远来看,如果韩国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稳定下来,韩中关系反而会在这种稳定中取得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不是一增一减关系,反而是韩美同盟往正确方向运转,韩国会在其中获得更大的内聚力,这必然有助于与中国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因此希望中国能着眼更宏伟的蓝图看待韩中关系的发展。韩中关系的发展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的。不能再“限韩令”了,而应该进一步扩大韩中之间的文化交流。另外,加入印太经济框架(IPEF)不是要“反”中国政府的意志,而是韩国政府要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发挥更多的力量、发出更大的声音,进而能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的话,最终对中国也会有更大的帮助。芯片四方联盟问题也是如此,在韩国的立场是不能错过这种现成的机会,但韩国政府肯定会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寻找保障中国利益的方法,发挥智慧灵活运用,扩大与各国的关系的同时增进与中国的关系。

  (本专访为中评社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系列深度专访。)

洪圭德教授(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首尔9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 崔银珍)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韩两国越来越密切的各层级、各方面的交往给两国发展带来长足益处,然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到来,中韩关系也在不少方面出现了摩擦,特别是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相当多与文在寅前政府不同的对外政策,让中韩关系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问号。对此,中评社记者日前与韩国战略专家洪圭德进行了一个深度专访,他就目前一些地区热点议题进行了阐述。洪圭德认为,回望韩中关系30年,虽有不及我们期待之处,但可以说,在诸多逆境中比较良好地维持到了现在。虽然时间并不短,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意见冲突”。韩中两国要持续发展相互尊重的关系必须先解决朝鲜问题。

  洪圭德,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政治外交系荣休教授、国际政策研究院院长、国家安全学会会长。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外交学学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国际政治学硕博士。曾任亚太安保合作理事会韩国代表、总统职务交接委员会外交统一安保分科委员会咨询委员、国防部国防改革室室长。著作包括:《南北微笑: 美丽的沟通》、《超连接社会国家安保的危机,为什么是融合安保?》等。在近30年的执教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后继人才的洪教授于今年8月辞去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教授职务,他表示卸任之后仍会竭尽全力寻找机会为年轻一代创造交流和共同发展的机会,并不懈努力。以下为专访全文:

  “北约亚太化”是杞人忧天 非传统安全问题各国都要合作

  中评社记者:您曾作为尹锡悦总统欧洲特使团成员去欧洲多地访问,可否请您谈一谈现在韩国政府对对欧盟政策是什么?

  洪圭德:尹锡悦政府欧盟政策的核心是对外扩大韩国外交范围。过去我们(韩国)的外交总是以朝鲜为中心,无意中导致了将韩国的路线范围局限在韩半岛中心的结果。大韩民国已经成为世界级国家,尹锡悦政府全面提出了“全球枢纽国家”的目标。一直以来韩国的路线都以美国或东亚为中心,此次尹锡悦总统就任后首次向欧盟派遣特使团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欧盟特使团从6月5日到10日,在为期四天的访问期间与欧盟议会、执行部、对外合作负责人进行了十四次会议。尹锡悦政府对外宣称要开展立足于国际规范的价值观外交,表示会积极参与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危机与挑战—气候变化、新技术合作、人权、对战争地区的人道主义支援、保健安保、海上安保、宇宙领域、数字化安防、贸易秩序稳定化等新的挑战课题,欧盟各国代表都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了尹锡悦政府的这种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