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文明世界”,指的是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基本缺陷”,则是指随着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劳动工人的生活却未得到根本改善,政治上无权,经济上更加贫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马克思恩格斯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是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根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异化劳动的剥削,“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清晰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日渐贫困的社会现实。恩格斯于1844年到1845年间,调查了英国的工厂、矿山和工人家庭,实地考察伦敦、利物浦等工业中心,搜集英国工人惨遭剥削和压迫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是工人阶级遭受蹂躏的罪恶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在他们看来,人们生活富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着人的解放这一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未来社会将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社会。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在宣言中,他们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联合体”“每个人”“自由发展”等,折射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不仅包括所有人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促进人们享受共同的文化产品。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并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将“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应当促进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裕生活,并且这种富裕生活包括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充分自由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