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150国家 数亿人学太极
有学者考证,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明末武将陈王廷与表兄李岩、李仲,在怀庆府河内县千载寺拜师,学习传承数百年的“太极养生功,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等,陈王廷再吸收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创编出具自己风格的拳术,被尊为始创人。
该拳术传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年)时,经其精炼归纳,发展成现时陈式太极,并衍生其他不同流派和分支。陈长兴的徒弟杨露禅(1799年-1872年)学成后,进京受聘王府教拳,将挑战的京城武术界代表人物全数击败,轰动京城,被尊为“杨无敌”,成为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及杨氏太极拳的奠基人,当时武术界有“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一说,意谓太极拳虽创自陈家沟,却由杨家发扬光大。2006年6月,陈式太极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于太极拳起初并不叫太极拳,称作“十三势”、绵拳或软手,得名有不同说法。“太极拳”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
另有传说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目睹杨露禅比武后,送了副对联给杨露禅:“手捧太极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雄。”自此太极拳之名不胫而走。
有学者认为,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成熟拳种,拥有庞大且复杂体系,其形成的演变过程中,除了家族世代相传,还有历代拳家和武术爱好者承先启后的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现在集文化、健康、武术于一体的太极拳运动体系。
国家大力推广 影响遍及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领导人的大力倡议以及体育部门和武术界共同努力下,太极拳成为全国性练习的拳术和运动,影响遍及世界。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时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多达数亿人练习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