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能否挽救国民党:从台北市长选举透视台湾政治发展趋势
中评社╱题:“蒋万安能否挽救国民党:从台北市长选举透视台湾政治发展趋势” 作者:许陈品(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前台湾《多维新闻》记者\历史栏目负责人、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上海《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摘要】国民党于近期征召蒋万安参选台北市长,这意料之中的举动,却将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全党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蓝营选民在“太阳花学运”后对政治明星的殷切期望,或对于“去蒋化”、“转型正义”议题的消极回应,以及在两岸关系上裹足不前、甚至和绿营拿香跟拜的态度,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的反应极为相似、高度重合。可以说,蒋万安打台北市长选战,就是国民党面对这次九合一选举以及台湾未来政治走向的缩影。上述议题,也将是国民党与蒋万安未来绕不过的坎。
距离四年一次的九合一地方选举不到半年时间,蓝、绿、白、黄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盘算。本文从台北市长的地位特殊性切入,探讨台北市蓝营选民想要“赢回北市”、希望出现政治明星——蒋万安胜选的心理,幷对“转型正义”为何变成蒋万安与国民党的短板,以及蓝营逐渐弃守两岸关系强项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台北市长的特殊性
在台湾,台北具有特殊性。在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台北市的发展时间较晚,在“一府二鹿”面前只能算个小弟,却意外成为后起之秀。樟脑、茶叶的出口,迅速带动台北的经济繁荣,于清末取代府城台南的地位,还因大稻埕、艋舺双方势力相持不下,位于二者之间的新筑的台北府城反而获得空前的机运,再加上刘铭传、邵友濂对新台湾府城(今台中市)的兴建计画停滞,省城从此定于台北府,即使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依旧以台北为全台的政治中心,不再变动。
台北市于1920年正式设立,如今已有百年光阴。无论是日殖时期或光复迄今,资源集中的程度可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然也成为媒体镁光灯关注的焦点。除了身为全台政经中心,台北市长的未来仕途更是看涨,在院辖市官派市长时代,林洋港卸任台北市长后接任台湾省主席,吴伯雄任期届满后陆续出任内政部长、总统府秘书长、国民党秘书长。
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李登辉,卸任台北市长后马上接任台湾省主席,又被蒋经国提拔为副总统,并在蒋过世后继任总统,开创了“台北市长—总统”路径的先例。而后在直辖市民选市长时代更出了陈水扁、马英九二人,同样在台北市长任期届满的两年后当选总统;从此以后,只要担任台北市长,其所拥有的高曝光度与丰沛行政资源,很难不被人们当作是台湾最高领导人的热门人选,这也就是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的写照。
二、期待逆势翻盘的蓝营选民
自1972年以降,除了1994年至1998年由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当选市长,在过去38年的时间里,作为全台首善之区的台北市,始终为国民党的执政县市,无论是官派或民选性质,台北市长一职长期以来宛如国民党的囊中之物。岂料,在2014年3月反对签订《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运”爆发,国民党即使派出党内大佬连战之子连胜文参选,也难敌当时强烈的“反中”社会气氛。连家被舆论烙上“权贵”印记,不接地气、不知民间疾苦的攻击声浪席卷而来,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连胡会”,也成为选举时的包袱,最终使国民党在九合一地方选举中遭遇空前挫败,执政县市从15个减少为6个,台北市长宝座也就输给了民进党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台大医院医师柯文哲。
2018年,国民党改派深耕地方20余年的资深立委丁守中出马,挑战现任市长柯文哲。然而因为“公投绑大选”造成诸多乱象出现,投开票作业大幅延迟,导致当年开票开到半夜两三点胜负仍未见分晓。为此当时担任记者的笔者还特地去到丁守中竞选总部观选,观察到现场支持民众越聚越多,直到深夜仍不断相互加油打气、期待奇迹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剩下几个票匦陆续开出依旧是柯文哲领先,现场的慷慨激昂逐渐转为无奈与悲愤,最后结果是丁守中不敌具有现任执政优势的柯文哲,以3,567票的微幅差距败选。
经此功亏一篑的一役,蓝营选民面对“柯文哲旋风”、“白色力量”崛起,以及近年民进党藉“转型正义”、“处理不当党产”为名,行抹黑、斗争国民党之实,加上遭遇2020年大选韩国瑜带领的“韩流旋风”依然无法撼动民进党的“完全执政”格局,2021年四项公投案全被绿营政治动员所否决,更加深了蓝营民众对在逆境中“收复”台北市的期待,也深切盼望能有政治明星挺身而出胜选“出一口气”,若蒋万安能代表国民党打赢年底台北市长选战,更是实现逆势翻盘的关键。
三、蓝营在台北市的版图消长
由于昔日国民党长期执政台北市,经营许久,虽然出现陈水扁、柯文哲等非蓝营市长,但台北市选民结构还是被认为是“蓝大于绿”,如今国民党派蒋万安出马是否就能稳坐钓鱼台呢?从近年几次的选举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2006年下半年,正值“倒扁”运动的高潮,国民党、民进党分别派出郝龙斌、谢长廷竞选台北市长,虽然第三势力亲民党也由宋楚瑜出马角逐,但最终郝龙斌以53.81%的得票率,赢过谢长廷的40.89%而胜选。四年过后,郝龙斌竞选连任,绿营派出苏贞昌应战,结果仍是郝龙斌以55.65%的得票率胜出,赢过苏贞昌的43.81%。2014年,受“太阳花学运”影响,国民党籍候选人连胜文仅获40.82%的选票,绿营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以57.16%的得票率当选,蓝绿优劣势已发生逆转。2018年,由于民进党另推候选人姚文智,使柯文哲得票率下降至41.07%,以些微优势胜选,但丁守中只获得与连胜文相同的得票率40.82%,这意味着,在“太阳花学运”以后,无论绿营礼让第三势力或另推人选出战,台北市的国民党基本盘似乎只能维持在四成左右。
除了台北市长选情,最近两届台湾领导人大选也可以作为蓝绿势力消长的重要参考指标。2016年,民进党推出蔡英文搭配陈建仁的组合,在台北市获得51.89%的选票,国民党朱立伦、王如玄的组合仅获37.49%,比连胜文选台北市长时的40.82%略减3%;2020年,蔡英文搭配赖清德竞选连任,对决国民党韩国瑜、张善政组合,双方支持率都有所上升,来到53:42,可是蓝营基本盘还是在40%上下徘徊不前。
若以台北市12个行政区的蓝绿消长来看,2016年大选时,蔡英文在11个行政区都赢过朱立伦,只有在号称“蓝营票仓”的文山区以42.9%支持率略输给朱立伦的44%,但双方差距微乎其微。到了2020年大选,蔡英文依旧在11个行政区赢过韩国瑜,其中支持度最低当属大安区(48.9%),与韩国瑜47%得票率不相上下。至于上一届蓝营占优的文山区,这届韩国瑜49%的支持率只比蔡英文(46.5%)高出不到3个百分点,在蓝营“铁票区”都只能小胜,遑论取得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在“单一选区”制的选举中,无论是台北市长选举或台湾领导人大选,近年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得票率已长期维持在40—42%的水平,有时甚至低于四成,传统所谓台北市“蓝大于绿”的格局,或许只出现在“复数选区”的市议员选举,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率分别为46%、30%。如今,国民党期望在“太阳花学运”遗绪以及“抗中保台”的政治氛围中脱颖而出,将希望寄托在形象清新、温文儒雅,同时拥有良好家世背景的蒋万安身上,不过蒋万安在选民眼中仍有许多值得放大检视的地方。
四、蒋万安的“身世之谜”?
相较于以征召方式提名张善政参选桃园市长,引发桃园地区蓝营民代、选民强烈反弹,更有十几位里长扬言不排除退党抗议的激进程度,国民党在5月底举行的中常会上,征召具有“蒋家第四代”光环、6年立委资历,长相俊俏、性格温和的蒋万安投入台北市长选举,却显得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仿佛一切尽在意料之中、理所当然。只是蒋万安所具备的个人特质,虽然符合蓝营选民心中“理想的政治人物”形象,却也带有几分难以摆脱的“原罪”。
首先,媒体常冠给蒋万安“蒋家第四代”的头衔,然而实际上,蒋家嫡系始终不待见他,其中原因出在蒋万安之祖母——章亚若并非蒋经国明媒正娶,而章产下的孪生子(蒋孝严、蒋孝慈),从来没有获得包括宋美龄在内的蒋家人承认或谅解。蒋万安也承认,过去见过蒋经国嫡孙蒋友柏兄弟三人的次数屈指可数,可说是几乎没有往来。另外根据浙江奉化蒋氏昭穆(字辈):“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理论上蒋万安应属于“友”字辈,但为何与同辈兄弟不同、取名为“万”?这点也成为人们起疑的根据。
不受嫡系待见不打紧,况且关于蒋孝严、蒋孝慈的身世之谜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原本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但在近年却不时跃上媒体版面,炒作新闻热度。例如2020年台湾媒体人、前《旺报》社长黄清龙以现已公开的《蒋经国日记》为素材,出版《蒋经国日记揭密》,他引述日记在1954年10月30日的内容:
黄清龙指出,王继春时任江西上犹县长,是蒋经国任赣南行政督察专员时的下属,若蒋经国日记内容属实,王与章亚若未婚生子,那双胞胎的生父就是王继春。而后蒋经国之子蒋孝勇曾赴美询问祖母宋美龄,亲自问她关于章亚若孪生子的事情。宋美龄当时表示,曾经询问蒋经国双胞胎之事,但是蒋经国都否认。黄清龙认为,蒋万安要选台北市长,关于他是否为蒋家后代,再度成为话题,蒋万安也需要出来澄清事实的真相。
2021年,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也指出,宋美龄生前至少有两次询问蒋经国,蒋经国都否认孪生子是儿子,据相关史料,对相关疑义仍共有4个版本的说法。不过蒋孝严却称,现在验DNA对长辈不敬,真相仍然悬而未决。尘封多年的档案在2022年台北市长选战意外再次成为话题,对蒋万安与蒋家关系的质疑,在未来的选战中也不会轻易烟消云散,况且蒋家代表的国民党在台湾历史上属于统治阶级菁英,社经地位与台湾基层民众仍有一定的差距,蒋万安的“蒋家第四代”头衔,恐怕也会成为竞争者的攻击重点。
五、蒋万安与国民党的“转型正义”那道坎
2016年蔡英文当选台湾领导人,其政见之一就是推动“转型正义”,清理“不当党产”,均剑指党国威权统治时期的国民党,蒋万安自然处在风口浪尖。成立于2018年、2022月5月底解散的“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促转会)负责“推动还原历史真相、开放政治档案、平复司法不公、促进社会和解、不当党产的处理及运用”,1980年落成的中正纪念堂,也就成为“促转会”欲“去除威权象征”的主要目标。
政治强人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逝世,国民党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并商讨后续的纪念事宜,选定台北市中心联勤总司令部、陆军总司令部搬迁后留下来的空地,兴建中正纪念堂。据当时的规划设计,中正纪念堂外观与南京中山陵相同,皆以蓝、白两色为主,建筑整体坐东朝西,带有遥望中国大陆之意。在细节设计上,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石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与蒋介石享寿89岁吻合,且台阶中间有昔日帝王宫殿才能使用的“丹陛石”,上刻中华民国国徽图案。
“促转会”认为中正纪念堂迄今的空间规划带有“仰视、崇拜”的视线和路径,仿佛仍在崇敬古时帝王,“威权性格”尚存,于是在任务总结报告中特别针对纪念堂有“转型中长程六年计画”,包括移除纪念堂大厅的蒋介石铜像、改造堂体功能及外观,以及破除园区整体崇拜轴线,目的是让园区成为既见证历史、又具反省威权内涵的“反省威权历史公园”。
中正纪念堂改造案只是“转型正义”的典型案例之一,其余诸如撤除桃园慈湖陵寝驻守宪兵,移除全台大中小学校园内的蒋介石铜像,以及新台币改版“去蒋化”等,“促转会”完全贯彻了民进党政府的意志,运用行政权、立法权让已作古47年的历史人物在2022年的今天高度政治化。面对来势汹汹的“转型正义”,蒋万安又是怎么应对呢?
让蓝营民众失望的是,蒋万安并未表现出坚定捍卫蒋家的态度,强力反击民进党与“促转会”,反而以中性、理性的口吻称,纪念堂承载着很多台湾民众共同的记忆,这一点就应该让大家好好讨论、理性对话,未来也应该让大家共同决定。近期他又补充说,纪念堂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集思广益加入更多元素,但既有基础就是不容许任何改变。
上述温和的言论也代表了蒋万安温文儒雅、谦恭有礼的形象,与国民党中央面对“去蒋化”风潮时被动挨打的作为非常相似,不敢直面蒋介石功过做出客观评价,怯于还原蒋作为历史人物本来面貌。但是当政敌不断猛攻,蒋万安只能被动地回应,既丧失了主动权,也容易让人有怯懦、怯战的印象。若国民党与蒋万安能重新夺回“转型正义”领域的话语权,例如学习中共在1981年出台第二个历史决议般,给予毛泽东功过“七三开”的历史定位,在党内凝聚共识,将评价蒋氏父子历史功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未来在中正纪念堂存废、新台币改版等议题,以及每年“二二八纪念日”到来时不至于进退失据,蒋万安与国民党也能从容应对、从中解套,不用再背负这个“原罪”。
六、两岸关系怎么表态?
相较于民进党近年致力于炒作“抗中保台”的反中、仇中氛围,国民党素来被认为是较亲近大陆、在执政期间努力与大陆改善关系的一方,这点在马英九任内实现两岸“大三通”,开放陆客来台观光、陆生赴台就读就已经足以证明。而柯文哲在台北市长任内延续了每年与大陆上海市直接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沪台双城论坛,如此便与民进党做出了明确的“市场区隔”。
可惜的是,受民进党操作“中共代理人”、“认知作战”议题的影响,国民党逐渐丢掉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这张牌,党内几乎是“闻中色变”,不仅不敢像过去那样积极鼓励两岸交流,反而随绿营起舞,将解放军常态化巡航台湾海峡污蔑成“飞越海峡中线”、“共机扰台”、“侵犯台湾防空识别区”,把企图绕过“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参与国际组织失败说成是“中共打压”,将国民党推向中国大陆的对立面,与民进党的口吻别无二致。
究其根本,“抗中保台”出自美国近年建构的“亚太再平衡”(重返亚洲)或“印太战略”,用来围堵中国大陆、阻止中国大陆和平发展的策略,被民进党用作台湾选战中的仇恨动员工具。既然过去两岸关系大幅改善,民众之间互利互惠、经济取得双赢,政治上双方最高领导人还能见面会谈,台海之间和平稳定,又哪来的“军机扰台”或“中共打压”?
其次,柯文哲于2014年上任后,仍坚持继续举办郝龙斌任内开始的沪台双城论坛,即使后来台湾内部有再多反中、仇中声音,甚至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双城论坛也从未中断,柯文哲照样在2018年成功连任,并未受到影响。然而,蒋万安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说,需要有三个前提:共机不再扰台、对台湾释出善意、双方地位要对等,双城论坛才得以续办。先不说双城论坛一直是由沪台两市的市长,或主管涉台的市委常委出席,双方地位始终对等,在解放军军机巡弋台海这件事上,国民党与蒋万安都存在几个错误认知:
一是解放军军机飞抵台湾西南海域进行军事训练,该地是公海,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海、领空,更在台湾的邻海毗连区之外,不存在“入侵”或“侵扰”的问题。第二,所谓“飞越海峡中线”一说也是子虚乌有,因为“海峡中线”是冷战期间美国在未与大陆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为台湾划定的军事分界线,规定美军协防范围在此线以东,大陆也从来没有承认此线。第三,“侵犯台湾防空识别区”更是无稽之谈。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台湾划设的防空识别区不仅涵盖台湾本岛与台湾海峡,范围更扩及大陆浙江、福建、江西三省,意即只要大陆有航空器从这三省起飞或路过,都成了“侵犯台湾防空识别区”,无疑是滑天下之大稽。第四,虽然台湾学美国、日本划设“防空识别区”,但这既非领空、也不是飞航情报区,并无国际法效力。
国民党内国际法专家众多,要瞭解这些情况应该不难;蒋万安的大学、硕士、博士皆为法律专业,倘若稍有涉猎也应该能知晓,不应动辄随绿营起舞,以错误的认知配合美国塑造“中国威胁论”。因此,即使蒋万安后来改口说在“善意状况下”应续办双城论坛,他也应该知道大陆始终对台湾保持善意,没有关上两岸正常交往、交流的大门,只要承认当年两岸两会确立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沪台双城论坛还是能够行礼如仪地举办。
七、何去何从?
总而言之,蓝营希冀于“太阳花学运”后“赢回”台北市,并将希望寄托在这位少有政治包袱、形象清新,并有专业法律背景的知识分子——蒋万安身上,但蒋万安个人需要面对的议题,与国民党全党要克服的问题可以说是高度重合:蒋万安特殊的家世背景与国民党给人“充斥权贵”的印象相似,易让人感到不够接地气;蒋万安自带“蒋家后代”光环,却也如国民党至今仍背负“二二八元凶”骂名般自我噤声,在“转型正义”议题上只能被动接招,任由民进党予取予求,毫无还手之力;对于民进党掀起的“抗中保台”声浪,国民党与蒋万安不由自主地放弃自己的强项,即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巨大动能,选择“自废武功”,与绿营拿香跟拜,担心向大陆公开释出善意会否成为选举的“票房毒药”,加上对解放军常态化巡航台海一事性质的错误理解,最终导致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频频失分。
如今民进党掌握行政、立法两大权,达成“完全执政”已经长达6年,蓝营选民太希望赢来一场胜利,以弥补“太阳花”以降的愤慨,丁守中、“韩流”旋风未尽全功的败选遗憾,四大公投案无一过关,以及针对防治新冠疫情方面绿营疫情指挥中心的荒腔走板“出一口气”。此时蒋万安的横空出世,其所承载的民望,自身形象与遭遇,恰好就是他与国民党将要共同面对的那些坎。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中评社╱题:“蒋万安能否挽救国民党:从台北市长选举透视台湾政治发展趋势” 作者:许陈品(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学士、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前台湾《多维新闻》记者\历史栏目负责人、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上海《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摘要】国民党于近期征召蒋万安参选台北市长,这意料之中的举动,却将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全党紧密联系起来。无论是蓝营选民在“太阳花学运”后对政治明星的殷切期望,或对于“去蒋化”、“转型正义”议题的消极回应,以及在两岸关系上裹足不前、甚至和绿营拿香跟拜的态度,蒋万安个人与国民党的反应极为相似、高度重合。可以说,蒋万安打台北市长选战,就是国民党面对这次九合一选举以及台湾未来政治走向的缩影。上述议题,也将是国民党与蒋万安未来绕不过的坎。
距离四年一次的九合一地方选举不到半年时间,蓝、绿、白、黄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盘算。本文从台北市长的地位特殊性切入,探讨台北市蓝营选民想要“赢回北市”、希望出现政治明星——蒋万安胜选的心理,幷对“转型正义”为何变成蒋万安与国民党的短板,以及蓝营逐渐弃守两岸关系强项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台北市长的特殊性
在台湾,台北具有特殊性。在台湾的历史进程中,台北市的发展时间较晚,在“一府二鹿”面前只能算个小弟,却意外成为后起之秀。樟脑、茶叶的出口,迅速带动台北的经济繁荣,于清末取代府城台南的地位,还因大稻埕、艋舺双方势力相持不下,位于二者之间的新筑的台北府城反而获得空前的机运,再加上刘铭传、邵友濂对新台湾府城(今台中市)的兴建计画停滞,省城从此定于台北府,即使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依旧以台北为全台的政治中心,不再变动。
台北市于1920年正式设立,如今已有百年光阴。无论是日殖时期或光复迄今,资源集中的程度可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然也成为媒体镁光灯关注的焦点。除了身为全台政经中心,台北市长的未来仕途更是看涨,在院辖市官派市长时代,林洋港卸任台北市长后接任台湾省主席,吴伯雄任期届满后陆续出任内政部长、总统府秘书长、国民党秘书长。
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李登辉,卸任台北市长后马上接任台湾省主席,又被蒋经国提拔为副总统,并在蒋过世后继任总统,开创了“台北市长—总统”路径的先例。而后在直辖市民选市长时代更出了陈水扁、马英九二人,同样在台北市长任期届满的两年后当选总统;从此以后,只要担任台北市长,其所拥有的高曝光度与丰沛行政资源,很难不被人们当作是台湾最高领导人的热门人选,这也就是现任台北市长柯文哲的写照。
二、期待逆势翻盘的蓝营选民
自1972年以降,除了1994年至1998年由民进党籍候选人陈水扁当选市长,在过去38年的时间里,作为全台首善之区的台北市,始终为国民党的执政县市,无论是官派或民选性质,台北市长一职长期以来宛如国民党的囊中之物。岂料,在2014年3月反对签订《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太阳花学运”爆发,国民党即使派出党内大佬连战之子连胜文参选,也难敌当时强烈的“反中”社会气氛。连家被舆论烙上“权贵”印记,不接地气、不知民间疾苦的攻击声浪席卷而来,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连胡会”,也成为选举时的包袱,最终使国民党在九合一地方选举中遭遇空前挫败,执政县市从15个减少为6个,台北市长宝座也就输给了民进党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台大医院医师柯文哲。
2018年,国民党改派深耕地方20余年的资深立委丁守中出马,挑战现任市长柯文哲。然而因为“公投绑大选”造成诸多乱象出现,投开票作业大幅延迟,导致当年开票开到半夜两三点胜负仍未见分晓。为此当时担任记者的笔者还特地去到丁守中竞选总部观选,观察到现场支持民众越聚越多,直到深夜仍不断相互加油打气、期待奇迹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剩下几个票匦陆续开出依旧是柯文哲领先,现场的慷慨激昂逐渐转为无奈与悲愤,最后结果是丁守中不敌具有现任执政优势的柯文哲,以3,567票的微幅差距败选。
经此功亏一篑的一役,蓝营选民面对“柯文哲旋风”、“白色力量”崛起,以及近年民进党藉“转型正义”、“处理不当党产”为名,行抹黑、斗争国民党之实,加上遭遇2020年大选韩国瑜带领的“韩流旋风”依然无法撼动民进党的“完全执政”格局,2021年四项公投案全被绿营政治动员所否决,更加深了蓝营民众对在逆境中“收复”台北市的期待,也深切盼望能有政治明星挺身而出胜选“出一口气”,若蒋万安能代表国民党打赢年底台北市长选战,更是实现逆势翻盘的关键。
三、蓝营在台北市的版图消长
由于昔日国民党长期执政台北市,经营许久,虽然出现陈水扁、柯文哲等非蓝营市长,但台北市选民结构还是被认为是“蓝大于绿”,如今国民党派蒋万安出马是否就能稳坐钓鱼台呢?从近年几次的选举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2006年下半年,正值“倒扁”运动的高潮,国民党、民进党分别派出郝龙斌、谢长廷竞选台北市长,虽然第三势力亲民党也由宋楚瑜出马角逐,但最终郝龙斌以53.81%的得票率,赢过谢长廷的40.89%而胜选。四年过后,郝龙斌竞选连任,绿营派出苏贞昌应战,结果仍是郝龙斌以55.65%的得票率胜出,赢过苏贞昌的43.81%。2014年,受“太阳花学运”影响,国民党籍候选人连胜文仅获40.82%的选票,绿营支持的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以57.16%的得票率当选,蓝绿优劣势已发生逆转。2018年,由于民进党另推候选人姚文智,使柯文哲得票率下降至41.07%,以些微优势胜选,但丁守中只获得与连胜文相同的得票率40.82%,这意味着,在“太阳花学运”以后,无论绿营礼让第三势力或另推人选出战,台北市的国民党基本盘似乎只能维持在四成左右。
除了台北市长选情,最近两届台湾领导人大选也可以作为蓝绿势力消长的重要参考指标。2016年,民进党推出蔡英文搭配陈建仁的组合,在台北市获得51.89%的选票,国民党朱立伦、王如玄的组合仅获37.49%,比连胜文选台北市长时的40.82%略减3%;2020年,蔡英文搭配赖清德竞选连任,对决国民党韩国瑜、张善政组合,双方支持率都有所上升,来到53:42,可是蓝营基本盘还是在40%上下徘徊不前。
若以台北市12个行政区的蓝绿消长来看,2016年大选时,蔡英文在11个行政区都赢过朱立伦,只有在号称“蓝营票仓”的文山区以42.9%支持率略输给朱立伦的44%,但双方差距微乎其微。到了2020年大选,蔡英文依旧在11个行政区赢过韩国瑜,其中支持度最低当属大安区(48.9%),与韩国瑜47%得票率不相上下。至于上一届蓝营占优的文山区,这届韩国瑜49%的支持率只比蔡英文(46.5%)高出不到3个百分点,在蓝营“铁票区”都只能小胜,遑论取得最后的胜利。
综上所述,在“单一选区”制的选举中,无论是台北市长选举或台湾领导人大选,近年国民党在台北市的得票率已长期维持在40—42%的水平,有时甚至低于四成,传统所谓台北市“蓝大于绿”的格局,或许只出现在“复数选区”的市议员选举,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率分别为46%、30%。如今,国民党期望在“太阳花学运”遗绪以及“抗中保台”的政治氛围中脱颖而出,将希望寄托在形象清新、温文儒雅,同时拥有良好家世背景的蒋万安身上,不过蒋万安在选民眼中仍有许多值得放大检视的地方。
四、蒋万安的“身世之谜”?
相较于以征召方式提名张善政参选桃园市长,引发桃园地区蓝营民代、选民强烈反弹,更有十几位里长扬言不排除退党抗议的激进程度,国民党在5月底举行的中常会上,征召具有“蒋家第四代”光环、6年立委资历,长相俊俏、性格温和的蒋万安投入台北市长选举,却显得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仿佛一切尽在意料之中、理所当然。只是蒋万安所具备的个人特质,虽然符合蓝营选民心中“理想的政治人物”形象,却也带有几分难以摆脱的“原罪”。
首先,媒体常冠给蒋万安“蒋家第四代”的头衔,然而实际上,蒋家嫡系始终不待见他,其中原因出在蒋万安之祖母——章亚若并非蒋经国明媒正娶,而章产下的孪生子(蒋孝严、蒋孝慈),从来没有获得包括宋美龄在内的蒋家人承认或谅解。蒋万安也承认,过去见过蒋经国嫡孙蒋友柏兄弟三人的次数屈指可数,可说是几乎没有往来。另外根据浙江奉化蒋氏昭穆(字辈):“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理论上蒋万安应属于“友”字辈,但为何与同辈兄弟不同、取名为“万”?这点也成为人们起疑的根据。
不受嫡系待见不打紧,况且关于蒋孝严、蒋孝慈的身世之谜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原本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但在近年却不时跃上媒体版面,炒作新闻热度。例如2020年台湾媒体人、前《旺报》社长黄清龙以现已公开的《蒋经国日记》为素材,出版《蒋经国日记揭密》,他引述日记在1954年10月30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