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说:我在异国他乡的日子

中日青年分享见闻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助理记者徐媛 实习记者李惠灵)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吴越同舟。在中日建交即将迎来50周年之际,键睿智库邀请中日两国优秀青年留学生、学者齐聚一堂,畅谈自身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丰富经历。或是风趣见闻,或是异域风情,或是文化互通,或是感动事迹,中日两国青年朋友展示了在异国的精彩生活。他们在彼此讨论交流中加深感情,相互理解,在疫情背景下拉近彼此距离,提高信任,为促进中日友好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文化
 
  古池佑太曾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留学,他与中国文化缘分颇深。

  在哈理工时,古池佑太感受到中国学生努力学习的氛围,自感尴尬,也开始认真学习。他白天学习中文,下课后和中国朋友们交流,每周去日语系参加日语角……古池佑太从起初“说不出来”到后来已经能够流利使用中文。回国后,古池佑太还与中日学生们一起包饺子,互相交流饮食文化。
 
  北大留学期间,古池佑太对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好奇:没有日语中的敬语,中国人如何表达亲密关系、上下关系?中国人的拒绝方式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古池佑太邀请中国的老师、朋友等参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古池佑太不仅对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感受到了中国朋友们的热情。
 
  如今,古池佑太就职于日本荣四郎瓦有限公司。因为工作原因,他接触到包括西安慈恩寺在内的许多中国古代建筑与寺庙,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寺庙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瞭解。

   在文化交流中推动中日合作
 
  东京大学未来愿景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窦毅已经在日本学习生活了11年。他说,2011年初到日本求学,最有趣的体验是出国之后仿佛没出国。“从日本的中部机场向名护市出发,我一看四面八方都是汉字,再一看到处都是亚洲人面孔,我真的出国了?”
 
  窦毅说,虽然自己身在日本,但也有很多机会为祖国做贡献。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把日本的规划经验带回中国和大家分享。此外,窦毅利用在日本积累的人脉和平台资源积极推动中日互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推动了川崎工业园和沈阳生态工业园长达十年的合作。
 
  窦毅认为,文化交流使人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多样。“通过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找到推动国际合作的渠道,最后形成一套合适的方案,用自己的方式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  
  在志愿活动中搭建中日交流的桥梁
 
  日本留学生小野真希目前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之所以来到中国留学,是为了实现在她12岁的时候树立的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做出贡献的目标。
 
  在留学期间,为了进一步融入中国的生活,小野真希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从2019年的秋天开始,她在学校附近的社区提供每周一次两个小时的日语课程。“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体会到了跨国界、跨年龄交流的快乐,也拥有了属于我的中国大家庭。”
 
  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小野真希三年都没有回过日本。“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中国朋友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我,中国朋友的理解与关怀支撑了我长达四年的留学生活。”
 
  中国有一句古话,“国之交在于亲民”,即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基于人民之间的交流。小野真希也希望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中日民间的交流,为实现两国人民和谐相处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早大体验多元
 
  樊子贤自初中开始学习日语,大学期间曾在名古屋附近留学。现在,她是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的一名博士。谈起赴日读博,她说:“我想更好地瞭解世界,增加我作为人的厚度,去体验更多的人生,突破知识的边界。”
 
  樊子贤将早大生活总结为:少了标准化竞争,多了社会活动;少了统一管理,多了多元化声音;少了内卷,多了兴趣。留学期间,樊子贤体验穿和服、参加语言角、前往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实习等,丰富的活动让她在学术之余接轨社会。在博士课程的学习中,早大不要求必须学什么,樊子贤有着自由选择的空间。并且,大部分日本人选择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校园里的很多学生都专注于自身兴趣的培养。
 
  樊子贤还提到,在早大的花园里,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分享交谈,可以带着便当吃饭,还可以进行日光浴……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聚在一起,相互包容、理解尊重。

中日青年分享见闻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助理记者徐媛 实习记者李惠灵)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吴越同舟。在中日建交即将迎来50周年之际,键睿智库邀请中日两国优秀青年留学生、学者齐聚一堂,畅谈自身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丰富经历。或是风趣见闻,或是异域风情,或是文化互通,或是感动事迹,中日两国青年朋友展示了在异国的精彩生活。他们在彼此讨论交流中加深感情,相互理解,在疫情背景下拉近彼此距离,提高信任,为促进中日友好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文化
 
  古池佑太曾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留学,他与中国文化缘分颇深。

  在哈理工时,古池佑太感受到中国学生努力学习的氛围,自感尴尬,也开始认真学习。他白天学习中文,下课后和中国朋友们交流,每周去日语系参加日语角……古池佑太从起初“说不出来”到后来已经能够流利使用中文。回国后,古池佑太还与中日学生们一起包饺子,互相交流饮食文化。
 
  北大留学期间,古池佑太对中国人的交流方式产生了好奇:没有日语中的敬语,中国人如何表达亲密关系、上下关系?中国人的拒绝方式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古池佑太邀请中国的老师、朋友等参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古池佑太不仅对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感受到了中国朋友们的热情。
 
  如今,古池佑太就职于日本荣四郎瓦有限公司。因为工作原因,他接触到包括西安慈恩寺在内的许多中国古代建筑与寺庙,对中国的古代建筑、寺庙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瞭解。

   在文化交流中推动中日合作
 
  东京大学未来愿景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窦毅已经在日本学习生活了11年。他说,2011年初到日本求学,最有趣的体验是出国之后仿佛没出国。“从日本的中部机场向名护市出发,我一看四面八方都是汉字,再一看到处都是亚洲人面孔,我真的出国了?”
 
  窦毅说,虽然自己身在日本,但也有很多机会为祖国做贡献。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学术论坛,把日本的规划经验带回中国和大家分享。此外,窦毅利用在日本积累的人脉和平台资源积极推动中日互访,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推动了川崎工业园和沈阳生态工业园长达十年的合作。
 
  窦毅认为,文化交流使人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多样。“通过文化交流,我们才能找到推动国际合作的渠道,最后形成一套合适的方案,用自己的方式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