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台湾转单红利不会永远 产业M型化

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顾问兼研究总监陈子昂。(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1月10日电(记者 倪鸿祥)RCEP今年元旦生效,对未能加入的台湾会造成多大影响?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顾问兼研究总监陈子昂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有两个原因让原先预估的影响变小,一是中美贸易大战,二是COVID-19,台湾厂商享受转单效应,但情况不会永远如此,未来产业的M型化现象会更明显,大者恒大。

  陈子昂,东吴大学商用数学系学士,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硕士,曾任工研院产业研究分析师、“经济部”ITIS(产业技术知识服务)专案办公室主任、顶新集团顶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协理、嘉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现为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产业顾问兼资深研究总监,带领MIC区域研究组专研两岸产业、资通讯及亚太地区与印度产业经贸研究。

  陈子昂表示, 马英九执政时积极推动加入RCEP是正确选择,因当年时空环境背景确实没加入对台影响非常大,但近年来因为一中美贸易大战,二COVID-19疫情大流行而享受到转单效应,以致于原先预估对台影响变小。

  陈子昂提出警告,台湾的转单效应不可能永远如此,所以未来M型化现象会更明显,也就是大者恒大,因为大厂到处设厂,可以随时因应全球供应链变化,中小厂只能在两岸布局,在因应变化方面就会措手不及。

  陈子昂向中评社分析,RCEP总共谈了8年时间,业者早就做好因应了,就好像节能减碳要降二氧化碳,欧盟去年提出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2023年开始将针对未来出口欧盟的高耗能产品收取碳费与课碳关税,于是台湾去年下半年不断有研讨会,工总呼吁政府给出决断力,后来蔡英文出面讲话。只是这个问题还剩1年就要面对,RCEP却是在过去10年里,社会各界早就探讨、想办法因应。

  他指出,一些大厂本来观望,质疑外移、不外移的影响有多大?这些厂商95%在大陆都有设厂,所以RCEP生效后根本不需要外移,所以台商过去对这议题不在意;没有外移到东南亚或大陆、守在台湾的中小企业虽在意,可是这两年的境遇又很不一样。

  他说,2018年中美贸易战,若直接从大陆出口到美国会被课10%至25%的关税,所以台商观望后准备外移,但没想到遇上COVID-19;于是大厂商决定把部分产能从大陆扩增到东南亚。例如鞋类很早就移到柬埔寨,本来就是为因应RCEP与大陆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涨。

  陈子昂表示,没有外移而在台湾的中小企业,从“经济部”公布出口比例,零关税的产品占台湾出口比重有77%,主要是WTO资讯科技协定(ITA)的产品即电子产品;剩下的23%要面临关税压力,但政府抓大放小,自然认为顾好77%的产业为主,认为23%影响不大。

  陈子昂指出,这23%的产业,主要是石化、面板、纺织、纲铁、机械为主,出口地区以中国大陆、东南亚及日本为主,可是这里面的大厂为因应RCEP早就外移了,例如台塑的钢铁厂移到越南北部,虽然2018年发生砸厂事件,但去年大赚,听说是台塑旗下最赚钱的钢铁厂。

  他说,移不出去的一定是规模很大,例如面板厂,占地面积大,使用的水电量都大、投资金额也很大,这种要外移不容易,于是再扣掉有外移的,剩下没外移的中小厂占台湾的产值就不大了。

  陈子昂告诉中评社,问题是这些留在台湾中小厂这两年业绩,也是因为美中贸易战与COVID-19引发的转单效应,让他们的业绩好到不行。台湾经济成长率2019年5%、2020年6%、今年2022年预估在4%以上,让这些业者质疑,RCEP生效后如果影响真这么大,台湾的经济成长率还会这么好?“经济部长”没被骂,蔡英文、苏贞昌没被厂商骂?这些厂商骂的都是节能减碳为何没政策、五缺问题不解决。

  有人指,这类传统产业就业人口多,因此民生经济受影响。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含农林渔牧及各类传产及服务业)统计资料,2020年共154万8835家,就业人口为931万1千人。

  陈子昂表示,台湾中小企业占整体的97%以上,可是其中很多都有对外投资、也有上市柜公司,如果谈就业人口数是属于劳动问题,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因为台湾长期缺工,所以大厂不太可能把要大量需要劳动力的留在台湾,留在台湾的一定是高度机械化,中小型厂也一定高度自动化。

  陈子昂指出,这些不外移的中小厂可能因为供应链集中、留在台湾研发能力较强,虽然成本高但毛利也相对高,而要外移的资源又不够等因素而不外移,政府会因为水、电、土地都不够,加上未来若要出口到欧美地区会面临碳足迹的问题,因此希望这些厂商再次自动化、少用水电来因应,于是厂商变成不一定要外移,而是接受政府补助往高值化发展。

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顾问兼研究总监陈子昂。(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1月10日电(记者 倪鸿祥)RCEP今年元旦生效,对未能加入的台湾会造成多大影响?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顾问兼研究总监陈子昂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有两个原因让原先预估的影响变小,一是中美贸易大战,二是COVID-19,台湾厂商享受转单效应,但情况不会永远如此,未来产业的M型化现象会更明显,大者恒大。

  陈子昂,东吴大学商用数学系学士,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硕士,曾任工研院产业研究分析师、“经济部”ITIS(产业技术知识服务)专案办公室主任、顶新集团顶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协理、嘉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现为资讯工业策进会(资策会)资深产业顾问兼资深研究总监,带领MIC区域研究组专研两岸产业、资通讯及亚太地区与印度产业经贸研究。

  陈子昂表示, 马英九执政时积极推动加入RCEP是正确选择,因当年时空环境背景确实没加入对台影响非常大,但近年来因为一中美贸易大战,二COVID-19疫情大流行而享受到转单效应,以致于原先预估对台影响变小。

  陈子昂提出警告,台湾的转单效应不可能永远如此,所以未来M型化现象会更明显,也就是大者恒大,因为大厂到处设厂,可以随时因应全球供应链变化,中小厂只能在两岸布局,在因应变化方面就会措手不及。

  陈子昂向中评社分析,RCEP总共谈了8年时间,业者早就做好因应了,就好像节能减碳要降二氧化碳,欧盟去年提出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2023年开始将针对未来出口欧盟的高耗能产品收取碳费与课碳关税,于是台湾去年下半年不断有研讨会,工总呼吁政府给出决断力,后来蔡英文出面讲话。只是这个问题还剩1年就要面对,RCEP却是在过去10年里,社会各界早就探讨、想办法因应。

  他指出,一些大厂本来观望,质疑外移、不外移的影响有多大?这些厂商95%在大陆都有设厂,所以RCEP生效后根本不需要外移,所以台商过去对这议题不在意;没有外移到东南亚或大陆、守在台湾的中小企业虽在意,可是这两年的境遇又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