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入世二十年 中国金融业发生巨大变化
20年过去了,人们曾经担心的问题并未发生,中国银行业不仅没有被冲垮,相反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得以涅盘重生,并且还通过上市等诸多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存在感不断提升。
入世后,中国政府全面履行此前作出的各项承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包括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等方面逐步加大开放力度,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深入发展,即在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进入中国市场力度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同步“走出去”,由此有力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2001年12月中国入世当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即保险业率先全面对外开放,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等3家外资企业同时获得了营业执照。
两个月后即2002年2月,《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也颁布实施。2003年7月,QFII完成了第一单。当年11月,中国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此后中国人寿保险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相继上市。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又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受理了8家外资银行分行的转制申请,3个月后首批批准了其中4家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
2007年6月,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开始实施。2009年7月开始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年底,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推出试点并于2013年3月修订了试点办法。
2014年11月,沪港通开通,两年后深港通也正式启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当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
2017年3月,债券通“北向通”开通。当年6月,MSCI(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公司编制的跟踪中国概念股票表现的指数)纳入中国A股,2018年9月富时罗素跟进宣布纳入中国A股,2019年9月标准普尔和道钟斯也相继纳入A股。在此期间,国务院于2017年8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放宽证券和保险业的外资股比限制等。2018年4月中国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宣布,在扩大开放方面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2019年4月,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宣布将中国债券市场纳入其债券指数,2020年2月摩根大通、2021年10月富时罗素也做出同样举动。
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办公室推出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当年9月,中国政府取消了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RQFII的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同时取消。2020年1月,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开业,2021年8月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此外首家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上线,当年10月“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落地。
在入世之初的2003年,全部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仅为4160亿元,而2020年猛增至37819亿美元;而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则从413亿元大幅度增至17077亿元。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也从276584亿元攀升至3197417亿元,中国保险公司的总资产则从11954亿元激增至232984亿元。
近年来,人民币的跨境收付额增长迅猛:2017年为91920亿元,2018年增至158534亿元,2019年再增至196707亿元,2020年更是猛增至2838774亿元,3年猛增2倍以上。同样,人民币的国际支付额也在快速增加。2011年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还仅为0.29%,在全球各种货币中的排名仅为第17名,2020年已上升至1.88%,排名也攀升至第5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20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所占比重高达12.8%。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合计6.4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股票市值2.1万亿元,债券托管余额2.26万亿元,存款余额为1.21万亿元(包括同业往来帐户存款),贷款余额8332亿元。这些进展无疑都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当然,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人民币要逐步成为主要的支付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民币成为主要支付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也将成为一种必然。所有这一切,如果不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加入世贸组织,都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20年过去了,人们曾经担心的问题并未发生,中国银行业不仅没有被冲垮,相反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得以涅盘重生,并且还通过上市等诸多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一,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存在感不断提升。
入世后,中国政府全面履行此前作出的各项承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包括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等方面逐步加大开放力度,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占比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深入发展,即在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进入中国市场力度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同步“走出去”,由此有力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2001年12月中国入世当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随即保险业率先全面对外开放,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和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等3家外资企业同时获得了营业执照。
两个月后即2002年2月,《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也颁布实施。2003年7月,QFII完成了第一单。当年11月,中国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此后中国人寿保险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也相继上市。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又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