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虹答中评:帮助港青需有更长远规划

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明汇智库副总监谢晓虹(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记者 陆文煜)近日,港生北上开学难的问题受到香港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舆论推动与各方努力,受影响的港生经两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后获得了一定特殊安排。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明汇智库副总监谢晓虹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的推动者,有心愿、有志向、有抱负去推动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可为“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发挥桥梁作用。她认为,这次两地联合为港生开设特别快速通道返内地上学实属不易,及时解决了港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未来更多的香港青年会到内地求学、就业和居住,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不能满足于通关便利等特殊的一次性政策。

  谢晓虹以自身为例,她表示,作为来往京港两地的学生,疫情以来已亲历多次隔离,求学之路十分不易。她在2020年某次由港返京时隔离天数高达28日,隔离、机票等费用共超万元,都需自理,对普通的基层家庭而言负担很重。谢晓虹认为,希望政府或关心青年群体的社会团体、部分机构或爱心人士能给予资助,应对防疫开支,让来往两地的香港青年感受到切实支持,更好把握发展机遇。

  谢晓虹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的推动者,有心愿、有志向、有抱负去推动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为“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发挥桥梁作用。对青年的优惠政策不应只停留在通关求学层面,还应当更多关注他们毕业之后留在内地或回港的发展机遇,给予更多优惠,增强青年信心。

  谢晓虹认为,疫情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考虑如何鼓励已到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留在大湾区内地不同城市实习考察。大湾区个别企业会为香港青年提供实习计划,例如腾讯等。广州市南沙区部分单位每年也会为在粤读书的港澳学生提供实习,可惜尚未形成固定常态、大范围的机制。例如,部分企业只针对在广东求学的港澳学生,未覆盖全国各地。目前北京出台一项“扬帆计划”,为在京内地同学提供中央部委实习机会,谢晓虹提议,可以把报名对象涵盖港澳青年。因境外身份,港澳青年无法到部委工作,但如果有实习机会,也将是一个宝贵的突破创新,能激励港澳青年投身建设国家发展。   虽受疫情制约,但谢晓虹认为,各市政府仍在努力克服疫情困难,用力推动大湾区项目发展。自2019年2月《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已有三年多时间,期间发生了“黑暴”、疫情等超出预期的事件。即便规划跟不上变化,但中央对大湾区规划的信心一直非常坚定。因此,各地虽可能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波折,但在中央政府坚定决心和规划之下,大湾区建设不会只停留在纸面,只是进度稍缓。加上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俄乌战争、佩洛西窜访台湾等事件给外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大湾区各市政府仍在认真落实政策、践行规划。

  谢晓虹指出,前海方案、横琴方案和南沙方案等规划频频出台,正在谋划落实粤港澳的对接合作。最近刚推出的南沙“新十条”,也旨在吸引港澳青年到南沙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南沙区的民心港人子弟学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已落成,正筹备使用。同时,两地线上交流活动不断,明汇智库和地方团委开展了不少青年职业交流培训的线上活动。可见,疫情之下仍有不少项目在逐步推动粤港澳融合及合作。大湾区基建先行,软实力跟上,人的思想做好准备,等疫情好转通关后很快就能火热开展。

  谢晓虹也建议,为更好落实“一国两制”,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区政府可以招募更多有内地生活背景的香港青年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些人才,既瞭解香港又熟悉内地,深谙国家政策并且深度参与了“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优势为融合发展贡献心力和能力,可以更好和内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促进理解。从长远考虑,可以出台此类人才报考公务员的加分政策。

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明汇智库副总监谢晓虹(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记者 陆文煜)近日,港生北上开学难的问题受到香港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舆论推动与各方努力,受影响的港生经两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后获得了一定特殊安排。全国青联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明汇智库副总监谢晓虹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的推动者,有心愿、有志向、有抱负去推动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可为“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发挥桥梁作用。她认为,这次两地联合为港生开设特别快速通道返内地上学实属不易,及时解决了港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未来更多的香港青年会到内地求学、就业和居住,需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不能满足于通关便利等特殊的一次性政策。

  谢晓虹以自身为例,她表示,作为来往京港两地的学生,疫情以来已亲历多次隔离,求学之路十分不易。她在2020年某次由港返京时隔离天数高达28日,隔离、机票等费用共超万元,都需自理,对普通的基层家庭而言负担很重。谢晓虹认为,希望政府或关心青年群体的社会团体、部分机构或爱心人士能给予资助,应对防疫开支,让来往两地的香港青年感受到切实支持,更好把握发展机遇。

  谢晓虹表示,香港青年是“一国两制”的推动者,有心愿、有志向、有抱负去推动未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为“爱国者治港”的落实发挥桥梁作用。对青年的优惠政策不应只停留在通关求学层面,还应当更多关注他们毕业之后留在内地或回港的发展机遇,给予更多优惠,增强青年信心。

  谢晓虹认为,疫情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考虑如何鼓励已到内地就读的香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留在大湾区内地不同城市实习考察。大湾区个别企业会为香港青年提供实习计划,例如腾讯等。广州市南沙区部分单位每年也会为在粤读书的港澳学生提供实习,可惜尚未形成固定常态、大范围的机制。例如,部分企业只针对在广东求学的港澳学生,未覆盖全国各地。目前北京出台一项“扬帆计划”,为在京内地同学提供中央部委实习机会,谢晓虹提议,可以把报名对象涵盖港澳青年。因境外身份,港澳青年无法到部委工作,但如果有实习机会,也将是一个宝贵的突破创新,能激励港澳青年投身建设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