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病 忍痛不成徒“伤心”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导,人老了浑身疼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错!慢性疼痛是病,可防得治!调查显示,约有七成的患者面对疼痛选择忍耐。但很多人不知道,忍痛不仅能把小痛拖成大痛、大痛拖成慢痛,还会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患病风险。

  日前,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共同发布《“远离疼痛 乐享健康”联合提示》,分别就盲目忍痛的误区、疼痛的诱因、常见药物、综合疗护四个方面发出了相关提示。

  提示一 疼痛是身体在预警

  疼痛是除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外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时发出的预警性信号,应高度关注,切不可忽视。但很多人存在“忍忍就过去”的错误认知,认为疼痛会自行缓解,尤其是轻度疼痛。

  疼痛的刺激让机体处于失调状态,出现例如血压升高、心肌缺血、胃肠蠕动变慢等并发症。同时,每个人对疼痛的承受能力不同,疼痛发生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不应该继续忍耐,应早干预、早治疗,阻止病情加重、转为慢性疼痛或者产生心理障碍。此外,早期治疗能够提高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特别提醒,慢性病合并突发疼痛,需及时就医。对于慢性病患者,可能因为具有一些“个人经验”,忽视了异常症状,从而延误病情。比如,高血压患者,可能既往发生过头痛,如突然出现疼痛剧烈发作或伴随呕吐、视物模糊或者单侧肢体无力,需要立即就医明确是否存在脑血管疾病。

  提示二 疼痛发生有诱因

  疼痛发生的原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疼痛的发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机体功能老化相关,控制这些诱因能够预防疼痛的发生。如头痛、腰背疼痛、关节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疼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