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中评社北京3月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北京东六环地下41米,国内在建最长城市地下公路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长三角示范区“智慧大脑”上线,打通18条数据链路,汇聚242项数据资源,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政府跨域协同治理更有效;银兰高铁开通后,带动两地游客数量猛增,沿线各地枸杞、大枣、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口碑远扬……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协调发展的工笔画由点及面,正连缀成一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壮阔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现代化建设进程必然伴随着城乡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也是释放巨大需求、创造巨大供给的过程。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潜力巨大,补短板锻长板投资需求旺盛,在此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坚持全国一盘棋,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能更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突出。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到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初步测算,未来5至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有近15万亿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就要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