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甸甸的科技协同创新成绩单

  中评社北京2月27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2022年第4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共535家,占全国比重12.3%,创新主体成长壮大;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4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2%、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新业态持续升温……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走过的9年道路。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9年来,京津冀三地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其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

  三地形成协同创新主体互补效应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天津中科谱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把自主研发生产的浮标式高光谱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成功推向了市场。“从北京中关村来到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发展,中科谱光从一家以科研为导向的企业走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在公司董事长张立福看来,“北京研发—天津成果转化”的模式十分适合企业发展。

  “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我们解决了从衬底到外延、到芯片制备、到检测的第三代半导体实验及中试平台的问题。”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和落地,解决半导体行业关键技术难题,2022年年初,该公司与北京大学组建了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9年来,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不断完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依托三地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和“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开展联合技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