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上的“三农”新图景

  中评社北京2月27日电/据新华社报道,天地启春色,万物生新意。2023年春耕时节,记者深入齐鲁大地田间地头,感受齐鲁大地上的“三农”新图景。

  大片嫩绿的新芽在盐碱地上渐次返青,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积蓄春天的力量;许多本土育种企业“破土而出”,将长着“中国芯”的优质种子在春天播撒,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重要支撑点;大量新农人脚不沾泥耕种着春天的田野,农业生产正变得“高精尖强”……作为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山东在春天种下仓廪殷实的希望。

  盐碱地里麦苗青农业生产辟新径

  进入农历二月,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里,来自全国13家育种单位的30个冬小麦品种正陆续出苗返青。

  这些小麦生长在土壤盐碱度为2‰左右的地里,是参加山东省耐盐碱小麦品种筛选评价试验的“选手”。

  “立春之后,各育种单位都会来这里查看自家小麦的长势,看看它们‘进修’得咋样,能否刷新‘高产纪录’?”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利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菊英说。

  放眼齐鲁大地,沃野良田生机勃勃,“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也在被打破,数百万亩盐碱地正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补充。

  “过去这片地,‘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去年夏收,一亩居然能打近1300斤麦子。”看着50亩盐碱地里正在返青的麦苗,68岁的德州市夏津县种粮大户王延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