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肌萎女生 成功争取新药纳名册

  中评社北京2月26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脊髓肌肉萎缩症(SMA)可令肌肉逐渐衰弱及萎缩,每1.1万名新生儿中就有一人患病,随着专家对治疗方法的探索不断取得突破,新药“服脊立”已正式列入香港药物名册,病人可在家口服治疗,减少前往医院接收脊骨注射治疗。28岁的SMA患者周佩珊曾仅凭两指的活动能力、幷用8个月时间向政府撰写计划书,成功争取引入SMA治疗,她昨日表示,新药令自己“坐得更稳”。

  28岁的周佩珊是脊髓肌肉萎缩症第一型患者,仅有两只手指可以活动,但仍通过自身努力考上港大,现正就读硕士学位课程。她于2017年因为知悉新药物Spinraza有助治疗脊髓肌肉萎缩症,凭两只手指撰写计划书,向政府建议引入SMA治疗,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亲自接收她的建议书,政府其后引入该款新药。

  29岁的脊髓肌肉萎缩症第二型患者何宛淇,曾经作为香港职业硬地滚球运动员多次出战国际赛,幷赢得硬地滚球BC4级别冠军,但患病后双手肌肉力量减退,无奈要转战BC3级别由零开始。

  可在家口服治疗 盼阻机能衰退

  不少类似的SMA患者一直热切期盼治疗他们的药物能够引入香港。脊髓肌肉萎缩症慈善基金创办人及主席霍陈美玲昨日表示,SMA新药“服脊立”(Evrysdi)(risdiplam)是一种针对脊髓肌肉萎缩症的缓解疗法,帮助改善肌肉的运作,患者可在家中口服治疗,两个月及以上获临床诊断为SMA一型、二型或三型或SMN2套数为一至四套的SMA患者均适用。

  周佩珊亦有服用新药,认为效果良好,现时大部分时间都不需用呼吸机,服药后“唔使人扶就可以坐得好稳”。何宛淇亦期望药物有助维持现时的活动能力,阻止身体机能衰退。

  将推行“SMA新生婴儿筛查计划”

  脊髓肌肉萎缩症慈善基金会、医院管理局及港大将合作推出SMA新生婴儿筛查计划,港大临床医学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助理教授陈凯珊说,临床测试证明,越早开始治疗,对SMA患者的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团队现正积极筹备相关计划,务求尽快推行。她建议准父母可在产前接受基因检测,以确定父母是否为隐性带因者,在婴儿出生后如有行动缓慢等问题,便可及早诊断,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