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技术揪出毒品“伪装者”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据科技日报报道,“当前,第一代、第二代毒品正逐步转向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第三代毒品,需要为一线禁毒部门提供创新实战技术和高水平人才。”2月16日,在全国禁毒技术研讨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王广基将毒品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盘托出。

  如何推进禁毒科技创新,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王优美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整类列管已被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管制手段,针对有限目标物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实战,覆盖整类物质的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方法将成为发展方向。

  科研创新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

  近年来,我国的禁毒科研工作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污水监测、毛发验毒、毒品成瘾性和危害性评估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力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加强禁毒科学技术研究,提升禁毒科技水平,成为推动全国禁毒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支撑。

  王优美介绍,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毒品实验室目前已累计筛查全国公安和海关报送的可疑缴获样品近1万份、核磁共振波谱图130万余份,共发现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340余种,兴奋剂50余种,其中30余种物质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和报道,已开发覆盖全国6430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监测毒品滥用数据平台。

  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已经构建了基于城市污水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体系、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体系、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预警筛查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