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深广的同情”与适当距离的审美观照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在他的人生和诗文中表现出他所憧憬的理想境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饱尝过“少而穷苦”“东西游走”的奔波之苦,也饱尝过“志意多所耻”的仕宦之辱。42岁不愿意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仿佛人生主要问题差不多解决了,但“贫富长交战”的生活矛盾,“既来孰不去”的生死矛盾,还有“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的日常忧虑,都经常袭击着诗人渴望平静的心灵。这些苦难和动荡是陶渊明生活的底色,也是他作品的底色。但这些底色为一般读者所不理会,仿佛“悠然见南山”“带月荷锄归”才是陶渊明的本色,而实际上,苦难动荡的底色和悠然飘逸的本色是如此水乳交融,一起成就了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诗人。

  一

  1935年12月,38岁的朱光潜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一文,把陶渊明的理想境界归结为“静穆”,他说:“‘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朱光潜把“静穆”看作“是一种最高理想”,而陶渊明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就其特点看,“‘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获得这种高峰体验时,“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这是摆脱现实功利性情感困扰、心境澄澈的超越境界。这是文艺的最高境界,是得道之士的人生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境界。

  对此,鲁迅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认为“历来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幷非‘浑身是“静穆”的’,所以他伟大”,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他的“金刚怒目”。对于鲁迅的批评,朱光潜虚心接受幷做了辩解,他说:“陶渊明《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的确也有‘金刚怒目’之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然是摘句,但这两句的精神却贯穿于全诗;甚至贯穿于陶潜的大多数诗,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却只能是陶诗罕见的一种变奏。我说他‘浑身都是静穆’是指陶诗主流而言,……我认为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