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六成内地人才不留港 智库促检讨
中评社香港8月15日电(记者卢哲)香港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近日发布题为《促进湾区人才流通拓展港人发展机遇》的研究报告,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通议题。其中,在香港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报告指出,通过针对内地高学历在港人士的调查发现,约60%受访的持工作签证来港的内地人士不打算长期(超过五年)留港发展,尤其是博士以上学历人士、科技类人才等留港、来港意欲偏低,反映香港现时吸引人才及减低流失率的政策有检讨的必要。报告建议,本港需要审视入境政策、改善外来人才的居住环境、协助内地人才融入本地社区。
团结香港基金分别委托岭南大学,并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进行了三项调查,以瞭解香港市民对跨境人才来港就业的看法,并研究香港及大湾区人才跨境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岭南大学在2022年4月以电话访问了1025 名18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以瞭解其对对外来/内地人来港工作/读书及对疫情下中央政府援港措施的意见;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2020 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访问了2500名每月至少有两周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中生活或工作的香港居民,以瞭解长期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工作、居住的香港人现状,并制作出分析报告;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访问了3012名来自内地并且现时居住在香港的高学历人士,以作出内地高学历人士在香港发展意愿研究分析。
负责调查分析研究的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方伟晶在记者会上介绍,由于此次调查涉及许多研究空白——例如先前极少对于内地高学历人士在港情况的统计调查;也缺乏对在大湾区就业港人的统计资料,调查期间又遇上长时间的疫情及通关障碍,因此调查耗时长、工程艰巨。但相信此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不仅能填补资讯空白,亦能对香港及大湾区人才流通提供较高参考价值。
在报告“内地高学历人士在香港、澳门发展意愿及适应状况研究分析”部分,报告提出,香港应吸纳内地顶尖人才,支持产业发展。调查发现,约60%内地人士不打算长期(超过五年)持工作签证留港发展,反映现时吸引人才及减低流失率的政策有检讨的必要。
中评社记者注意到,香港政府2018年6月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根据立法会2021年的文件显示,入境处至今只批出了215宗针对科技人才的签证。而在内地人才长期留港(超过五年)意愿方面,博士学位的受访人士选择“不太可能/非常不可能”的比例接近35%,是受访的不同学历人士中最高。显示若香港希望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现时香港吸引人才、留住高学历人才方面仍有不足。
另外,接近70%的受访者都表示居住环境不佳是有离港意向的主要原因。而歧视问题、社会归属感、是否能讲流利粤语,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内地人才的留港选择。但报告分析指出,是否拥有物业对内地高学历人才长期留港意愿没有统计上的显着影响,但不代表他们不关心居住问题,对受访者来说,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业权,而更关注居住条件本身。
团结香港基金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审视入境政策。报告认为,现时内地人才可通过四项入境计划来港就业。但立法会的文件反映,这些计划的成效都未如理想。例如,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中负责甄选申请者的入境处“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谘询委员会”并非常设机构,只会每三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因此审批时间会多于六个月,需时比澳洲和英国类似的计划长。
此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与本地其他计划及新加坡同类计划相比,尽管审批时间较短,但其对人才学历、职业限制及附带的本地雇员聘请要求带来更多不便,无法提供足够诱因让雇主采用,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亦不足。近三年来,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的申请数目仅约250 个,少于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申请数目的1%。港府需审视现行计划的准则、配额、计分方法及审批流程等,以吸引更多人才,同时让他们可在更短时间内来港就业。
第二,改善居住环境。报告认为,在有意离港的内地人士中,超过六成指出居住环境不佳是他们有意离港的主因。内地城市如深圳和杭州均已落实针对各级别人才的住房优惠政策;相反,香港现时仍未为外来人才制订一套相应的住屋制度,祗有一个为外来人才提供的人才公寓项目,即科学园的“创新斗室”,但其500 个宿位仅供予园区内或潜在的合作企业使用。港府可考虑扩大人才公寓的服务范围,以低于市价的租金租予重点产业的专才,以改善其居住环境。
第三,协助内地人才融入本地社区。报告指出,在香港工作的受访内地人士中,有61%几乎没有或只是偶尔会与居住社区的本地人交往,显示他们的社会融入度普遍较低。现时为新来港人士提供课程的机构主要有雇员再培训局,但主要提供针对失业或就业不足人士的技能和语言课程。港府可考虑为新入境的人才提供免费文化课程和交流活动,助他们获取本地生活资讯,并融入本地社会。
另外,报告也提到,调查显示香港的内地高学历人士中有绝大部分关心香港的发展,但与澳门的内地高学历人士相比,他们表现出更低的社会归属感和更强的社会排斥感,也对针对内地人士的笑话或负面评价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对此,除了促进内地人才从语言、文化上融入香港,另一方面对于本港居民的教育也必不可少。报告建议,教育部门可设置相关课程,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减少对内地人是的负面印象,由此减少社会歧视,促进社会共融,留住高学历人才以促进香港繁荣发展。
中评社香港8月15日电(记者卢哲)香港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近日发布题为《促进湾区人才流通拓展港人发展机遇》的研究报告,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通议题。其中,在香港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报告指出,通过针对内地高学历在港人士的调查发现,约60%受访的持工作签证来港的内地人士不打算长期(超过五年)留港发展,尤其是博士以上学历人士、科技类人才等留港、来港意欲偏低,反映香港现时吸引人才及减低流失率的政策有检讨的必要。报告建议,本港需要审视入境政策、改善外来人才的居住环境、协助内地人才融入本地社区。
团结香港基金分别委托岭南大学,并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进行了三项调查,以瞭解香港市民对跨境人才来港就业的看法,并研究香港及大湾区人才跨境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岭南大学在2022年4月以电话访问了1025 名18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以瞭解其对对外来/内地人来港工作/读书及对疫情下中央政府援港措施的意见;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2020 年11月至2022年4月期间访问了2500名每月至少有两周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中生活或工作的香港居民,以瞭解长期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工作、居住的香港人现状,并制作出分析报告;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访问了3012名来自内地并且现时居住在香港的高学历人士,以作出内地高学历人士在香港发展意愿研究分析。
负责调查分析研究的香港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方伟晶在记者会上介绍,由于此次调查涉及许多研究空白——例如先前极少对于内地高学历人士在港情况的统计调查;也缺乏对在大湾区就业港人的统计资料,调查期间又遇上长时间的疫情及通关障碍,因此调查耗时长、工程艰巨。但相信此次调查分析的结果不仅能填补资讯空白,亦能对香港及大湾区人才流通提供较高参考价值。
在报告“内地高学历人士在香港、澳门发展意愿及适应状况研究分析”部分,报告提出,香港应吸纳内地顶尖人才,支持产业发展。调查发现,约60%内地人士不打算长期(超过五年)持工作签证留港发展,反映现时吸引人才及减低流失率的政策有检讨的必要。
中评社记者注意到,香港政府2018年6月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根据立法会2021年的文件显示,入境处至今只批出了215宗针对科技人才的签证。而在内地人才长期留港(超过五年)意愿方面,博士学位的受访人士选择“不太可能/非常不可能”的比例接近35%,是受访的不同学历人士中最高。显示若香港希望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现时香港吸引人才、留住高学历人才方面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