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虎:九二共识被歪曲 必须回归大本大源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8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在发言中表示,“九二共识”30周年值得纪念,要藉此溯源,回归这个概念的源头和本质,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李义虎说,要借这个机会讲清楚事情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来龙去脉和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讲清“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九二共识”的原意,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任由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扭曲。两岸关系经过多年复杂演变,岛内政治生态复杂,有些人在解读时把“九二共识”的原意扭曲了,岛内年轻一代经过认知战的洗脑过滤,对“九二共识”已经不是按照本意去认识了,所以我们要回归大本大源。

  “九二共识”的功能地位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时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共同基础,祗有这样才能谈下去;后来则进一步发展、扩大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它不仅是我们与国民党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同岛内其他政治势力互信、互动的基础。“九二共识”本身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是坚持“一中”的基本立场和双方的共同表达,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而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   李义虎说,他曾在《中国评论》月刊上发表过《九二共识,一中原表》的文章,提出对‘九二共识’的最好认知与解释就是“一中原表”,即“一个中国,原版表述”,提到完整的“九二共识”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两点论”和“战略模糊”缺一不可。“两点论”的第一点就是坚持“一中”基本立场,第二点就是共同追求统一。海基会和海协会当时的原文都写了这两点,是两岸两会当时共同表达的,绝非大陆方面现在拿出来说事。

  “努力追求国家统一”甚至是台湾海基会先提出的,表明当时国民党当局还是有国家统一的立场的,是与“国统纲领”的精神相一致的。但“两点论”不仅仅是“一中原则”和追求统一,“九二共识”还包括“战略模糊”,海协会说“暂不涉及”,海基会说“各有不同认知”,对说不清楚的问题先搁置,表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体现出了当时双方的历史胸怀和政治智慧。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在“两点”中只强调“一点”,甚至有人只说“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不说“追求统一”,还有的人否定“战略模糊”,只提“两点”,但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还是要保留“战略模糊”的空间,因为它有它价值和功用。所以,李义虎提出“一中原表”,把海协会、海基会的原话放出来,一清二楚,谁也否定不了,其中也包含“这里模糊”。总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两点加战略模糊,两点既非一点,也不排斥战略模糊;但也不能借战略模糊否定和扭曲“九二共识”。只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会有智慧、有能力。   李义虎指出,现在“历史经纬”这个说法很流行,面对重大历史问题、采取重大行动前一定要讲清楚历史经纬。在“九二共识”上的历史经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本大源之外,也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功效、历史作用。要从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两岸关系40年来的演变过程、深刻涵义上理解“九二共识”的历史作用。这是我们争取主动,掌握认知战的主导权、话语权的必要条件。80年代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1992年达成共识。从两岸关系发展40多年、“九二共识”达成3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看,“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事实上都是大陆方面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两岸历史性和解,促进国家统一而主动做出的重大让步,体现了为合理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而不是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独分子所谓的“统战阴谋”。

  事实上,“一国两制”的参照物很清楚,就是“一国一制”,不愿意“一国两制”难道愿意回到“一国一制”吗?“九二共识”则体现出在两岸公权力互动方面的相互默契,对大陆而言则是重要妥协。当然,“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不是一回事,但在做出让步、甚至妥协方面的精神有类似之处。对此,尤其是大陆方面要主动讲,对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国际舆论都要讲,对自己人也得讲清楚。在“认知战”条件下更要讲,不要陷进台湾的话语陷阱里。这样,两岸关系倒退、遭到破坏,是谁的责任就清楚了。

  李义虎强调,要对“九二共识”本身“摆事实,讲道理”,对扭曲和否定“九二共识”的错误论调进行深度反驳。“九二共识”遇到过两类错误论调,一类是民进党对它的否定,主要有三种否定的形式:一是直接全面彻底否定,包括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包括对其内容、内涵及表述形式;二是玩所谓“新共识”的花样,通过偷换概念实际上否定了“九二共识”的真正内涵或意涵;三是把“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误导民意,混淆视听,破坏其声誉,将“九二共识”彻底打入冷宫。另一类是国民党对“九二共识”的扭曲,也有两种形式:最典型是“一中各表”,实际上两会达成共识后不久,台湾媒体“标题党”就提出了“一中各表”,结果后来被国民党接受了。因此,这个说法甚至比“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出现得还早。   李义虎说,长期以来,国民党乃至蓝营多数派系均认同“一中各表”,围绕“一中各表”衍生出来多种脱离“九二共识”原意的说法。近年来,又出现更为扭曲的说法,如“过时论”、“抛弃说”,特别是最近将“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用李登辉腔调、民进党语言歪曲“九二共识”,这更是完全错误的主张,既违背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又无助于提出国民党有效的两岸政策论述。对此,我们都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上予以反驳回击,回归“九二共识”原本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8月14日电(记者 郭至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纪念‘九二共识’三十周年”思想者论坛6月27日下午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办。6位与会学者从“九二共识”的历史由来、重要意义、延续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李义虎在发言中表示,“九二共识”30周年值得纪念,要藉此溯源,回归这个概念的源头和本质,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李义虎说,要借这个机会讲清楚事情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来龙去脉和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讲清“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九二共识”的原意,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任由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扭曲。两岸关系经过多年复杂演变,岛内政治生态复杂,有些人在解读时把“九二共识”的原意扭曲了,岛内年轻一代经过认知战的洗脑过滤,对“九二共识”已经不是按照本意去认识了,所以我们要回归大本大源。

  “九二共识”的功能地位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时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共同基础,祗有这样才能谈下去;后来则进一步发展、扩大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它不仅是我们与国民党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同岛内其他政治势力互信、互动的基础。“九二共识”本身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是坚持“一中”的基本立场和双方的共同表达,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而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