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一次性” 多些“可循环”
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手套、一次性纸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人们消费习惯改变,便宜、方便的一次性物品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一次性物品种类越来越多,使用场景不断丰富,造成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科学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的替代产品,引导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对于一次性物品,应减少使用,强化回收利用、循环再生。专家认为,治理一次性物品污染和浪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等环节,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次性物品种类多、消耗快
“现在的生活几乎被一次性物品包围了。”北京市民陈晓丽是一名90后,最近计算生活支出时吃了一惊——平均每月购买一次性物品的费用竟达百余元。“像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垃圾袋、一次性抹布、湿厕纸、塑料餐盒这些东西,几乎每天都用,算是刚需了,既方便又卫生;但每次倒垃圾时,近一半是一次性的东西。”
啥是一次性物品?目前没有统一定义,通常指消耗量大、不耐用、只适合使用一次的物品。记者在北京市一些超市走访发现,货架上一次性物品十分常见,如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盘纸,还有懒人抹布、包书膜等。货架上还有供出行使用的一次性产品,如床单被套、坐厕纸、牙刷、梳子、收纳袋等。在生鲜区,几乎每种蔬菜、水果都被塑料袋、保鲜膜包装好。对一些散装菜品,工作人员在打单时也会用塑料袋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