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军:四点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技术保障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陆文煜海涵)2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情况予以介绍。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培军表示,为了做好这次普查工作的技术保障、技术协同以及技术质量把关,主要表现在作试点、统一标准、开展培训以及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四个方面。

  史培军表示,为了做好这次普查工作的技术保障、技术协同以及技术质量把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作试点。我们通过试点工作测试制定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在国务院普查办的统筹组织下,先后在北京市房山区、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开展试点“大会战”以及全国120个县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对技术指标体系设置、技术路线研制,以及质量保障标准进行了验证。经过试验以后,刚才郑秘书长已经提到,制定的48项调查类规范基本能够保证这次工作。这是一方面,通过试点来研制方案的可行性。

  二是统一标准。为了确保所有调查类数据能够相互验证、相互校正,确保多元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现,这次普查工作应用到许多空间信息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空间传输、大数据集成等,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确保多个行业部门、多个涉及灾害风险数据间的可校正性、位置的可验证性。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地理底图,标准的、规范的行政底图、各类承灾体地理格网数据。通过这些工作,保证了普查数据成果“一张图”呈现,可以说就是数字灾害风险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开展培训。此次普查涉及量大、参与人员多,我们克服了疫情等影响,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了多场次专业实操工作技术培训,培养了一支能够完成调查、质检工作的技术队伍和工作队伍。有一个数据,为了培训,我们编制了20余本120万字的培训教材,举办了10多期线下线上结合的培训,录制了300余节线上培训课程,通过培训确保了参与人员能持证上岗,保证这项工作的技术方案能够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