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加强跨界合作,彰显遗产魅力。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亮出拿手绝活为选手出题,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巧妙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许多节目纷纷以歌舞形式讲述文物故事、呈现遗产特点,受到观众青睐。舞蹈《唐宫夜宴》的灵巧生动、舞剧《只此青绿》的恬淡优雅,均是文化遗产与舞台艺术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2023年春晚上的舞蹈《锦绣》,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汲取灵感,使舞者在纵横起伏的经纬织线上翩翩起舞,不仅表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精美丝绸艺术,也用舞蹈方式演绎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工艺,实现了考古文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展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着眼考古发掘,讲好文化故事。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离不开考古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9期中,节目现场采用先进技术复原敦煌榆林窟《吹横笛飞天》和莫高窟《散花飞天》的曼妙图景,带领观众沉浸于璀璨的敦煌艺术。现场嘉宾讲述敦煌儿女“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故事,忆苦思甜,致敬那些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与开拓者,让观众充分理解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背后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