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当前香港青年历史方位有三个关键坐标
中评社香港8月11日电(记者周旭瑶)日前,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主持此次论坛并分享了关于当前香港青年一代历史方位的思考。林艳表示,正所谓“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在谈论一代香港青年使命的时候,必须和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弄清楚我们现在在哪儿,要往哪儿去,我们对香港青年的很多问题才能够看得远、想得深、把得准,香港青年也才能够根据历史大势与发展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那么,当前香港青年一代的历史方位是怎样的?林艳认为,可以从三个关键坐标去理解。
第一,香港青年正处在“一国两制”已明确长期不变的新时代。
林艳表示,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对“50年不变”始终存在疑虑,甚至有不少人担心2047年就是“一国两制”的终点。这一次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明确宣示“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历史性地回答了“一国两制”会搞多久这个海内外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对“一国两制”期限的战略模糊和延迟决断结束了,可以确定的是,香港青年从此将生活在“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新时代。
林艳指出,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总是紧密相连。对每一代香港青年而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环境,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选择与发展。回顾历史,在港英殖民时期,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那时,作为“二等公民”的香港青年在面对白皮肤蓝眼睛的当权者时很难抬起头来,事业发展也有着明确的潜规则和天花板。中英谈判及香港平稳过渡时期,因为对“一国两制”这个新生事物感到迷茫,对香港发展前景没有信心,不少香港青年加入了那时的移民潮,选择漂泊海外。回归后,香港青年虽然在“一国两制”下成长,但一个时期以来,本土意识、“自决”理念和所谓“2047问题”等在青年群体中滋生泛滥,这些关乎香港前途命运的迷思,成为所谓青年激进派与传统反对派最大的政治分野。
林艳表示,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这一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代香港青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集体记忆,群体画像和时代烙印,但他们有共通的一点就是对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和不安。如果说香港有什么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志,那么这种因独特的政治变迁史而引发的独特青年心态恐怕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林艳认为,以上这一切,在今时今日,发生了重大改变。对“一国两制”的长期坚持,势将成为香港青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眺望未来,无论多少年之后,香港青年也都依然会生活在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下,都依然会生活在他们所熟悉的普通法环境里,也都依然会生活在一个中西合璧、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消除了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香港青年完全可以立足当前,对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自己的人生做出清晰的规划,这样的历史条件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无论是这一代香港青年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已跳脱了100多年来香港一代代青年难以打破的历史循环,拥有了足以用从容和自信去迎接的明天。
第二,香港青年正处在思想上“实现由乱到治”的关键阶段。
林艳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安法落地实施和香港选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在教育领域、传媒领域等一系列正本清源,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堪称香港的第二次回归。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制度和法律上的拨乱反正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香港社会思想观念上的拨乱反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点在香港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林艳指出,香港的历史和社会构成比较特殊,在长期殖民环境的影响下,不少人都存在“恋殖情结”,对西方历史文化认同根深蒂固,却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缺乏认同。长期以来,关于“一国两制”的许多错误认识在社会上泛滥、在代际间传承,而青年作为一个比较单纯又容易冲动的群体,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又有着天然的社会包容,很容易在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下被人利用,做出激进的对抗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在“反国教”事件、非法“占中”、旺角暴乱、修例风波等事件中,青年总是作为主力军冲在最前线。两年多来,香港街头看似平静了,香港校园看似安宁了,但香港青年真的普遍回心转意了吗?或许,我们不能太过乐观。
林艳认为,这是因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制度和法律的转变是相对迅速的,思想观念却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从过往发生的事实看,持有错误观念的香港青年并非一个两个,而是具有相当大的基础;再加上他们被灌输错误思想观念的时候正好是其价值观、人生观、国家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所有这些,都决定了香港青年要真正实现集体反思还任重道远。
林艳表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却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香港政治上的老黄历已经过去,“爱国者治港”的新篇章已经翻开。一个社会,只有思想观念和制度环境趋于一致,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正轨。一个群体,只有把握大势,顺应潮流,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如果大多香港青年总是抱着过去的执念不放,仍然在大是大非上缺乏判断能力,仍然想着去对抗制度和法律,那无疑是在亲者痛、仇者快的路上行得更远,势必是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宝贵青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家境优渥的青年深度参与修例风波的事实表明,即便青年能“上流”、能“上楼”,也不代表就不会“上街”。青年梦想能实现,这只是“治标”;不让青春染邪气,这才是“治本”,这一思想层面的重大任务,只能靠香港青年自己完成。任何地方的青年运动都不会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林艳衷心期待,香港青年一代能够早日成长成熟起来,重新确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坚定走上一条世界通行的爱国正道。
林艳表示,从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这是习近平主席富有远见的战略判断。她说,应当看到,香港回归25年了,但国家安全的制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治港者的队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整齐,行政和立法的关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顺畅,市民对实现良政善治的渴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一切从未有过的新气象,为香港实现这一历史性飞跃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尽管难免坎坷曲折,不会一蹴而就,但历史大进程的幕布已经徐徐拉开,香港青年一代开始站上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
一方面,在这个大舞台上,时代将成就青年。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勾勒的,一个实现了“由治及兴”的香港,是一个地位始终独特、优势更加彰显的香港;是一个政府敢于担当、善作善成,展现良政善治新气象的香港;是一个利益固化藩篱被破除、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的香港;是一个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生活的香港;是一个包容共济、求同存异、和谐稳定的香港。林艳认为,这个更加美好的香港,意味着青年一代在那时会拥有比今天更加幸福的生活。大势如此,未来可期,香港青年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无限光明。
另一方面,在这个大舞台上,青年将铸就时代。正如习主席所说,“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香港的“由治及兴”,终归是靠全体市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奋斗出来的。林艳认为,从香港未来发展路径看,尽管每位青年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但接下来都将迎来三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契机。第一个,是融入国家大局带来的历史契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从现在的开局期走向成熟期,届时香港居民在两地生活将成为常态,两地合作的领域将极大扩展,一批新的时代骄子有机会在这一历史浪潮中涌现出来;第二个,是联通中西带来的历史契机,香港的桥梁纽带作用将不再局限于金融贸易,还会向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领域延伸,香港青年在这一进程中有机会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第三个,是创新发展带来的历史契机,香港发展的科技含量、创新含量将进一步提升,香港青年流行的职业梦想将不再局限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律师或银行家,下一个乔布斯也可能在他们中间诞生。如果香港青年一代能够抓住这些契机,那么实际上就是香港抓住了这些契机,当一个个个体的成功汇聚成集体的成就,香港“兴”的图景就能够早日实现。
林艳表示,当前香港青年所处的历史方位,正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机遇远大于挑战的时代。她相信,不论多少年之后,当我们回首当下,会更加清晰地看到,香港的历史和未来交汇在今天,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和香港“由治及兴”的进程交汇在今天,香港青年挥别过去的责任和砥砺前行的使命交汇在今天。香港青年一代应该从当下做起,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干出一番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事业,用青年的力量和行动为香港和“一国两制”事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评社香港8月11日电(记者周旭瑶)日前,以“香港由治及兴与青年使命”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在中评社香港总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助理、中评智库研究员林艳主持此次论坛并分享了关于当前香港青年一代历史方位的思考。林艳表示,正所谓“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在谈论一代香港青年使命的时候,必须和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弄清楚我们现在在哪儿,要往哪儿去,我们对香港青年的很多问题才能够看得远、想得深、把得准,香港青年也才能够根据历史大势与发展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那么,当前香港青年一代的历史方位是怎样的?林艳认为,可以从三个关键坐标去理解。
第一,香港青年正处在“一国两制”已明确长期不变的新时代。
林艳表示,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对“50年不变”始终存在疑虑,甚至有不少人担心2047年就是“一国两制”的终点。这一次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期间,明确宣示“一国两制”必须长期坚持,历史性地回答了“一国两制”会搞多久这个海内外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对“一国两制”期限的战略模糊和延迟决断结束了,可以确定的是,香港青年从此将生活在“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新时代。
林艳指出,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总是紧密相连。对每一代香港青年而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环境,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选择与发展。回顾历史,在港英殖民时期,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那时,作为“二等公民”的香港青年在面对白皮肤蓝眼睛的当权者时很难抬起头来,事业发展也有着明确的潜规则和天花板。中英谈判及香港平稳过渡时期,因为对“一国两制”这个新生事物感到迷茫,对香港发展前景没有信心,不少香港青年加入了那时的移民潮,选择漂泊海外。回归后,香港青年虽然在“一国两制”下成长,但一个时期以来,本土意识、“自决”理念和所谓“2047问题”等在青年群体中滋生泛滥,这些关乎香港前途命运的迷思,成为所谓青年激进派与传统反对派最大的政治分野。
林艳表示,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回顾这一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代香港青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集体记忆,群体画像和时代烙印,但他们有共通的一点就是对制度环境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和不安。如果说香港有什么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志,那么这种因独特的政治变迁史而引发的独特青年心态恐怕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林艳认为,以上这一切,在今时今日,发生了重大改变。对“一国两制”的长期坚持,势将成为香港青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眺望未来,无论多少年之后,香港青年也都依然会生活在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下,都依然会生活在他们所熟悉的普通法环境里,也都依然会生活在一个中西合璧、自由开放的国际大都会。消除了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香港青年完全可以立足当前,对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自己的人生做出清晰的规划,这样的历史条件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无论是这一代香港青年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已跳脱了100多年来香港一代代青年难以打破的历史循环,拥有了足以用从容和自信去迎接的明天。